時政要聞
寫在前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殷墟遺址時指出,考古工作要繼續(xù)重視和加強,,繼續(xù)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我國提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為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后,,又一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從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河南開始。近年來,,省發(fā)展改革委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近8億元,,重點支持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以及仰韶村,、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探尋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11月4日起,,大河網聯(lián)合省發(fā)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尋文明的足跡》系列報道,一起走進厚重河南,。
大河網記者 莫韶華
雪花紛飛北國風光,,千里黃河長天一色。小雪已過,,時至初冬,,鄭州黃河岸邊從醉美金色變身白色美景,蔓延開去,,往南7公里到中州大道與連霍高速交叉口東南隅,,沉睡幾年前的大河村遺址歷經滄海桑田,和5000年前先民仰望同一片天空,,守護著那“星空下的美麗村落”,。
人地相契 被譽為“仰韶文化的標尺”
北臨黃河、西靠嵩山,,水源豐富,、土地肥沃。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與生態(tài)資源,,造就了一個適宜史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大河先民們傍河而生、擁崗而居,,憑借卓越的生存智慧,,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大河村遺址是黃河干流一處距今6800年至3500年,、歷時3300余年的仰韶文化遺址,包含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至夏,、商文化遺存,,見證了其間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全過程,。該遺址擁有華夏民族進入文明階段關鍵時期——仰韶文化的完整發(fā)展脈絡,是黃河文化最精彩的組成部分,,被譽為“仰韶文化的標尺”,。
據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介紹:“遺址內發(fā)現(xiàn)了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探討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婚姻,、家庭發(fā)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而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上的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天文星象圖案,則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
“天下第一屋”部分墻體猶在 5000年前先民已住“三室一廳”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內迄今仍保留著一方探坑。在灰坑,、墓穴,、窖穴之間,5000年前的地基依然可見,,被稱為“天下第一房”的F1-4仰韶文化房,,依然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墻壁。
“幾千年前的先民已經住上50平方米,、帶套間的‘三室一廳’了,。以木為骨,以草為筋,,拌泥砌筑建成后,,用火內外煅燒整個房屋,像燒制陶器一樣,,用‘木骨整塑陶房’建筑工藝造出來的房屋很結實,。”胡繼忠告訴記者,,這種房屋墻體中空,,形成夾層,房屋冬暖夏涼,。
仰韶文化早期,,大河村先民已告別野棲穴居的蠻荒時代,,遷至平原過著定居生活。從早期的小型村落,,逐步形成一個包含環(huán)壕,、城墻、居住區(qū),、墓葬區(qū),、制陶區(qū)的大型聚落遺址,外部防御堅固,、內部分區(qū)明確,,已具備早期城址特征。而其居住的房屋,,也從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木骨整塑”的房屋結構奠定了中國北方傳統(tǒng)民居的基本形制,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探討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婚姻,、家庭發(fā)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花鳥蟲魚紋、天文星象紋 仰望星空看先民智慧
斗轉星移,,大河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生息,,從采集、漁獵逐漸發(fā)展到以粟,、黍旱作農業(yè)為主,,并伴有稻作農業(yè)和漁獵采集的混合生業(yè)。制石,、制骨,、制陶、制玉等手工業(yè)取得長足進步,。這種混合的生業(yè)模式,,增強了史前先民應對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性和聚落的穩(wěn)定性,成就了仰韶晚期大河村文化的輝煌燦爛,。
這點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白衣彩陶盆可以看出,,修復后的彩陶盆,高15.7厘米,,口徑45.7厘米,,通體施白釉。根據介紹,,口徑如此之大的陶盆,,在史前發(fā)掘領域,特別是對仰韶時期的器物來說相當罕見。
它的口沿處有8組直線紋組成的對稱圖案,,以及腹部4組由方格紋和圓點紋組成的彩陶圖案,,相互對稱,十分勻稱,。
由此可見,,當時的大河村先民在繪制陶器的時候,已經有了對稱和均分的概念,。
而另一件出土的文物白衣彩陶缽,,身上紋路能看到外圍有十二個太陽,內圈太陽的外圍是24處連綴成圈的三角形,,象征著太陽的光芒,。雖然不能由此斷定是十二個月和二十四節(jié)氣的雛形,但是根據推測,,這很可能表明著日,、月、年等較為原始的時間觀念,。
通過花鳥蟲魚紋,、天文星象紋,還有其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紋路,,比如六角形,、睫毛、網,、篦等,,可以窺探大河村人當時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所以,,大河村又被稱為“星空下的村落”,,這些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彗星紋等,是大河村先民觀察和利用天文知識的體現(xiàn),。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如火如荼 力爭2023年完成
保護文物資源,,講好黃河故事。2020年鄭州市啟動建設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總占地2400畝,,涵蓋了遺址分布范圍、環(huán)境風貌區(qū)及整個保護區(qū)劃,,總投資約16億元,。項目按“一核(大河村遺址本體核心保護展示區(qū))”,、“兩節(jié)點(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三片區(qū)(生態(tài)濕地修復區(qū),、原始農耕種植區(qū)和互動休閑體驗區(qū))”進行布局。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遺址核心區(qū)本體保護展示工程,、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及陳展工程,、環(huán)境整治及園林景觀工程和互動休閑體驗區(qū)工程。
據了解,,目前公園園林景觀已基本完成,,新建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已封頂,正在進行室內裝修,,遺址核心區(qū)保護展示工程正在全力推進,,力爭2023年上半年完成全部工程建設。
胡繼忠,,2002年畢業(yè)于鄭州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學專業(yè),,現(xiàn)任鄭州市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曾獲河南省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博物館工作先進個人、鄭州市先進工作者,、鄭州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鄭州市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稱號,。
工作以來,,主要從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大遺址保護傳承,、考古研究、博物館管理運營,、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工作,,出版、發(fā)表專著文章多篇,,主持的多項科研課題獲省,、市獎勵。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寫在前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殷墟遺址時指出,,考古工作要繼續(xù)重視和加強,繼續(xù)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我國提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為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后,,又一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從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河南開始,。近年來,,省發(fā)展改革委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近8億元,重點支持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以及仰韶村,、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探尋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11月4日起,,大河網聯(lián)合省發(fā)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尋文明的足跡》系列報道,,一起走進厚重河南,。
大河網記者 莫韶華
雪花紛飛北國風光,千里黃河長天一色,。小雪已過,,時至初冬,鄭州黃河岸邊從醉美金色變身白色美景,,蔓延開去,,往南7公里到中州大道與連霍高速交叉口東南隅,沉睡幾年前的大河村遺址歷經滄海桑田,,和5000年前先民仰望同一片天空,,守護著那“星空下的美麗村落”,。
人地相契 被譽為“仰韶文化的標尺”
北臨黃河、西靠嵩山,,水源豐富,、土地肥沃。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與生態(tài)資源,,造就了一個適宜史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大河先民們傍河而生、擁崗而居,,憑借卓越的生存智慧,,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大河村遺址是黃河干流一處距今6800年至3500年,、歷時3300余年的仰韶文化遺址,包含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至夏,、商文化遺存,見證了其間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全過程。該遺址擁有華夏民族進入文明階段關鍵時期——仰韶文化的完整發(fā)展脈絡,,是黃河文化最精彩的組成部分,,被譽為“仰韶文化的標尺”。
據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介紹:“遺址內發(fā)現(xiàn)了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探討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婚姻、家庭發(fā)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而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上的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天文星象圖案,,則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
“天下第一屋”部分墻體猶在 5000年前先民已住“三室一廳”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內迄今仍保留著一方探坑,。在灰坑,、墓穴、窖穴之間,,5000年前的地基依然可見,,被稱為“天下第一房”的F1-4仰韶文化房,依然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墻壁,。
“幾千年前的先民已經住上50平方米,、帶套間的‘三室一廳’了,。以木為骨,以草為筋,,拌泥砌筑建成后,,用火內外煅燒整個房屋,像燒制陶器一樣,,用‘木骨整塑陶房’建筑工藝造出來的房屋很結實,。”胡繼忠告訴記者,,這種房屋墻體中空,,形成夾層,房屋冬暖夏涼,。
仰韶文化早期,,大河村先民已告別野棲穴居的蠻荒時代,遷至平原過著定居生活,。從早期的小型村落,,逐步形成一個包含環(huán)壕、城墻,、居住區(qū),、墓葬區(qū)、制陶區(qū)的大型聚落遺址,,外部防御堅固,、內部分區(qū)明確,已具備早期城址特征,。而其居住的房屋,,也從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木骨整塑”的房屋結構奠定了中國北方傳統(tǒng)民居的基本形制,,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探討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婚姻,、家庭發(fā)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花鳥蟲魚紋、天文星象紋 仰望星空看先民智慧
斗轉星移,,大河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生息,,從采集、漁獵逐漸發(fā)展到以粟,、黍旱作農業(yè)為主,并伴有稻作農業(yè)和漁獵采集的混合生業(yè),。制石,、制骨,、制陶、制玉等手工業(yè)取得長足進步,。這種混合的生業(yè)模式,,增強了史前先民應對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性和聚落的穩(wěn)定性,成就了仰韶晚期大河村文化的輝煌燦爛,。
這點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白衣彩陶盆可以看出,,修復后的彩陶盆,高15.7厘米,,口徑45.7厘米,,通體施白釉。根據介紹,,口徑如此之大的陶盆,,在史前發(fā)掘領域,特別是對仰韶時期的器物來說相當罕見,。
它的口沿處有8組直線紋組成的對稱圖案,,以及腹部4組由方格紋和圓點紋組成的彩陶圖案,相互對稱,,十分勻稱,。
由此可見,當時的大河村先民在繪制陶器的時候,,已經有了對稱和均分的概念,。
而另一件出土的文物白衣彩陶缽,身上紋路能看到外圍有十二個太陽,,內圈太陽的外圍是24處連綴成圈的三角形,,象征著太陽的光芒。雖然不能由此斷定是十二個月和二十四節(jié)氣的雛形,,但是根據推測,,這很可能表明著日、月,、年等較為原始的時間觀念,。
通過花鳥蟲魚紋、天文星象紋,,還有其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紋路,,比如六角形、睫毛,、網,、篦等,可以窺探大河村人當時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所以,,大河村又被稱為“星空下的村落”,,這些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彗星紋等,是大河村先民觀察和利用天文知識的體現(xiàn),。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如火如荼 力爭2023年完成
保護文物資源,,講好黃河故事。2020年鄭州市啟動建設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總占地2400畝,,涵蓋了遺址分布范圍、環(huán)境風貌區(qū)及整個保護區(qū)劃,,總投資約16億元,。項目按“一核(大河村遺址本體核心保護展示區(qū))”、“兩節(jié)點(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三片區(qū)(生態(tài)濕地修復區(qū)、原始農耕種植區(qū)和互動休閑體驗區(qū))”進行布局,。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遺址核心區(qū)本體保護展示工程,、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及陳展工程、環(huán)境整治及園林景觀工程和互動休閑體驗區(qū)工程,。
據了解,,目前公園園林景觀已基本完成,新建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已封頂,,正在進行室內裝修,,遺址核心區(qū)保護展示工程正在全力推進,力爭2023年上半年完成全部工程建設,。
胡繼忠,,2002年畢業(yè)于鄭州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學專業(yè),現(xiàn)任鄭州市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曾獲河南省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博物館工作先進個人,、鄭州市先進工作者,、鄭州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鄭州市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稱號,。
工作以來,,主要從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大遺址保護傳承,、考古研究,、博物館管理運營,、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工作,,出版、發(fā)表專著文章多篇,,主持的多項科研課題獲省,、市獎勵。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