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山陽
王鐸(1593年~1652年),字覺斯,、覺四,、覺之,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名宦、書法家,。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入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明崇禎年間歷任右諭德,、南京翰林院掌院、詹事府詹事協(xié)理詹事府事,、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遷南京禮部尚書,,以丁艱未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前夕升禮部尚書,,未赴任,。南明弘光朝任文淵閣大學士,位至次輔,。清順治二年(1645年)與錢謙益等在南京迎降清軍,,次年仕清,任禮部侍郎管弘文院事,。因其先仕明后仕清的“政治污點”,,被列入《貳臣傳》。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書法家之一,,有“神筆”之稱,。
懷川是王鐸深深懷念的地方。這里不僅與其家鄉(xiāng)孟津一河之隔,,更重要的是這里有他的諸多好友,。如楊嗣修、楊挺生父子,,楊之璋,、楊之瑋、楊之玢三兄弟,,鄭藩朱翊釱,、朱常濱父子,史應選,、史應聘兄弟以及吳應舉,、王玉汝、楊嗇庵等人,。這些友人之中,,大都是河內(nèi)人,唯有吳應舉為濟源人,。
吳應舉,,清代府志、縣志皆有傳,。據(jù)《濟源縣志》載:“吳應舉,,萬歷丙午(1606年)科,以博學名于時,,有《臨黃館文集》,。”“吳應舉,,字振健,,萬歷丙午孝廉,,屢上公車不第。見時事日艱,,不樂仕進,即所居開臨黃館,,與里中俊彥,,肆志詩文,彚為《臨黃館集》,。有序見藝文,。明崇禎末年,盜賊蜂起,,筑坡頭土寨,,遠近親鄰避難其中,全活甚眾,。五子皆能文,,長涵醇,次涵光,,俱鄉(xiāng)學,;又次秀生,國學,;五涵鍔,,明經(jīng)。孫曾有聲庠序者十有余人,,后裔之繁衍昌熾,,可知淵源家學之有自也�,!�
結(jié)合清乾隆年間蕭濬為吳應舉后人所藏《臨黃館集》所作的序言《故明吳孝廉臨黃館集序》等資料,,可知,吳應舉,,亦作吳舉,,字健振(府志、縣志皆誤作振�,。�,,號明自,濟源送莊(今屬洛陽吉利區(qū))人,,生卒年不詳,。10歲拜塾,才學聞名鄉(xiāng)里,,30多歲時中舉人,,其后至少九次赴京會試,,皆不第。在鄉(xiāng)設臨黃館,,“彚請詞宗,,醒群蒙”,教授鄉(xiāng)里子弟,。交友廣泛,,與鄉(xiāng)宦、士紳,、地方官員多有交往,。明崇禎末年,盜賊蜂起,,農(nóng)民起義軍流竄晉豫,,率族人在坡頭修筑土寨以自保,救助了不少遠近鄉(xiāng)鄰,。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將所作詩文結(jié)為《臨黃館集》,,刊印于世。
王鐸與吳應舉早年相識,,二人相交甚篤,。他在為楊嗣修所撰寫的墓志銘中寫道“余年二十,在吳明自所”,,王鐸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少年成名,他年齡與吳應舉相差20歲左右,。家居孟津的王鐸與吳應舉的臨黃館一河之隔,,慕吳應舉的才學名望,常常渡過黃河到吳應舉家中,,談經(jīng)論典,,切磋詩文。多年以后,,王鐸回憶二人早年交往的情景,,作詩《贈濟源吳孝廉明自》贈之:
年少河邊問墳典,
送莊登眺對斜曛,。
雖然花徑迷紅葉,,
每憶山齋想白云。
錦石自宜麋鹿臥,,
野鷗誤入鳳鸞群,。
寄書好悟深巖里,
夏澗秋濤總為君。
這首詩收錄在王鐸《本集詩》中,,標題為《明自書至寄懷》,,可見二人常有書信往來。此時王鐸已經(jīng)在京為官,,獨居京城之中,,身邊沒有好友的陪伴,此時收到了遠方朋友的來信,,追憶起早年與吳應舉漫步在黃河岸邊,,探討典籍,切磋學問,,不知不覺已經(jīng)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在大河之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壯麗的景色,。雖然現(xiàn)在自己居住在繁華的京城,卻非常懷念當初讀書時自在的時光,。向友人傾訴,,自己并不適應京城的官場和圈子,身心孤獨,,感覺好像一只野鷗誤入鳳鸞之中,。朋友的來信讓自己領悟到,隱居山野之中有夏澗秋濤相伴,,才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冬,適逢大雪紛飛,,王鐸冒雪渡過黃河,,到吳應舉家中拜訪,并寫下詩詞《臘月訪濟源吳君渡雪》:
馬上沿波去,,
青青似故鄉(xiāng),。
主人心共醉,
明月意初長,。
樹介迷桑浦,,
河僵渡筆床。
懶將宜祿問,,
何計效漁郎,。
窗外大雪紛飛,爐上一壺老酒,,二人對坐把酒言歡,,不知不覺已是深夜。在這嚴寒時節(jié),樹上霜雪霧露凝凍成冰,,大地一片蒼茫,,讓人迷失了渡口的所在。大河封凍,,頓失滔滔,。酒酣之際,功名利祿都拋之腦后,,只想著如何才能效仿那江上漁翁,,自由自在。
同年,,應吳應舉之請為王鐸父母書寫了墓表,,即《明隱君吳養(yǎng)充先生并孺人張氏墓表》,這是目前所見王鐸最早的書法作品,。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吳應舉赴京參加會試,寓居天寧寺,,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王鐸寫下長詩《贈濟源吳明自》贈之:
世人結(jié)交難得真,,
古到荒頹不可論。
朱紱賢達等何物,,
終是眼中一浮云,。
我今回顧貧賤年,
自煉筋骨獨不然,。
少年吳君邀我飲,,
祗園渡河雪珊珊。
君好讀書巖泉臥,,
胸宅另自有云煙,。
樸貌靜若神陽陽,
王生嚄唶好文章,。
狂者自狂狷者狷,,
嵚崎磊砢俱不妨。
蹔來且寓天寧寺,,
數(shù)歲兵戈難寄字,。
望君登霞攬日月,
凡介豈知蛟龍意,。
我具狂癡難更仆,,
二十余年愧華轂。
天崖哨壑無不到,,
翻嫌鶴性多拘束,。
安能低眉望人顏,
卻怕君謂王生俗。
目前俸錢皆買書,,
妻子交謫來怒予,。
周秦漢唐周旋勤,
門外荊棘與之疏,。
古人岳�,?床蛔悖�
與君石交談所欲,。
畫舫不效六一士,,
恐讓二千《金石録》。
苦心此事三十春,,
茫茫富貴誰知音,。
三萬舊編鄴侯志,
斷不誤交受緇磷,。
吳君交道愛塊壘,,
我不著作老空悔。
載酒爛醉莫咨嗟,,
二月城西看杏花。
這一年王鐸49歲,,吳應舉已經(jīng)年近古稀,。此次京城相會,可能是二人最后一次見面,。詩中再次追憶二人早年交往的情形,。“少年吳君邀我飲,,祗園渡河雪珊珊”,,當年吳應舉常邀其到家中宴飲,身處生活困頓之中的王鐸常冒雪渡河前往,,二人談經(jīng)論典,,把酒言歡,留下美好的回憶,�,!皹忝察o若神陽陽,王生嚄唶好文章”,,王鐸對于吳應舉昔日的神采和文章交口稱贊,。數(shù)年來因局勢動蕩,斷絕了書信往來,,他希望友人此番入京能夠博取功名,,一展才華。自己雖在京城為官,卻不善鉆營,,向友人傾訴自己在京城的生活并不如意,。“目前俸錢皆買書,,妻子交謫來怒予”,,是自嘲自己多年來沉迷書畫金石,少有知音,,可憐的俸祿都被用來買書,,常常惹得妻子滿腹怨言。二人互相傾訴心中的愁悶,,不知不覺醉倒了,。“載酒爛醉莫諮嗟,,二月城西看杏花”,。
同年,王鐸上任南京禮部尚書,,南下途中返鄉(xiāng)省親,,因兵亂寓居懷州,其間二人有信札往來,、詩歌唱和,。吳應舉曾作《奉和王大宗伯覺斯見寄》一詩,只是詩中沒有提及早年與王鐸的交往,,而是描繪了風掃浮云,、霜落東山的寥落景象,大概此時屢試不中的吳應舉已然放棄了科舉仕途之路,。詩文如下:
浮云風掃靜重堙,,
回看上臺近北辰。
霜落東山霖澍歇,,
星流南浦夜光新,。
龍?zhí)蹲允桥C叩兀?/P>
滄浪何追白雪塵。
登眺橫欄悵幻豎,,
瓊巖玉樹望中親,。
此后不久,李自成起義軍攻入河南,,這恐怕是二人最后的詩歌唱和,。
濟源文史研究者王明信認為王鐸早年受教于吳應舉,《王鐸年譜長編》的作者薛龍春教授也持相同觀點,。筆者認為,,吳應舉并非王鐸老師,,而是摯友。吳應舉屢次會試不第,,遂設臨黃館,,教授鄉(xiāng)里子弟,時間大概在1615年前后,。王鐸則于18歲時(1610年)到蒲州河東書院讀書,,1621年中舉,次年進士及第,。如王鐸確曾投師吳應舉,,贈詩應不會稱吳應舉為“濟源吳孝廉明自”或“吳君”,而應以“師”或“夫子”尊稱之,。吳應舉也不會尊稱王鐸為“王大宗伯覺斯”,。
□李立明
![]()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王鐸(1593年~1652年),字覺斯,、覺四,、覺之,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名宦、書法家,。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入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明崇禎年間歷任右諭德,、南京翰林院掌院、詹事府詹事協(xié)理詹事府事,、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遷南京禮部尚書,以丁艱未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前夕升禮部尚書,,未赴任。南明弘光朝任文淵閣大學士,,位至次輔,。清順治二年(1645年)與錢謙益等在南京迎降清軍,次年仕清,,任禮部侍郎管弘文院事,。因其先仕明后仕清的“政治污點”,,被列入《貳臣傳》。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書法家之一,,有“神筆”之稱,。
懷川是王鐸深深懷念的地方。這里不僅與其家鄉(xiāng)孟津一河之隔,,更重要的是這里有他的諸多好友。如楊嗣修,、楊挺生父子,楊之璋,、楊之瑋,、楊之玢三兄弟,鄭藩朱翊釱,、朱常濱父子,,史應選,、史應聘兄弟以及吳應舉,、王玉汝,、楊嗇庵等人。這些友人之中,,大都是河內(nèi)人,,唯有吳應舉為濟源人,。
吳應舉,清代府志,、縣志皆有傳,。據(jù)《濟源縣志》載:“吳應舉,萬歷丙午(1606年)科,,以博學名于時,,有《臨黃館文集》�,!薄皡菓e,,字振健,萬歷丙午孝廉,,屢上公車不第,。見時事日艱,不樂仕進,,即所居開臨黃館,,與里中俊彥,肆志詩文,,彚為《臨黃館集》,。有序見藝文。明崇禎末年,,盜賊蜂起,,筑坡頭土寨,遠近親鄰避難其中,,全活甚眾,。五子皆能文,長涵醇,,次涵光,,俱鄉(xiāng)學;又次秀生,,國學,;五涵鍔,明經(jīng),。孫曾有聲庠序者十有余人,,后裔之繁衍昌熾,可知淵源家學之有自也,�,!�
結(jié)合清乾隆年間蕭濬為吳應舉后人所藏《臨黃館集》所作的序言《故明吳孝廉臨黃館集序》等資料,可知,,吳應舉,,亦作吳舉,,字健振(府志、縣志皆誤作振�,。�,,號明自,濟源送莊(今屬洛陽吉利區(qū))人,,生卒年不詳,。10歲拜塾,才學聞名鄉(xiāng)里,,30多歲時中舉人,,其后至少九次赴京會試,皆不第,。在鄉(xiāng)設臨黃館,,“彚請詞宗,醒群蒙”,,教授鄉(xiāng)里子弟,。交友廣泛,與鄉(xiāng)宦,、士紳,、地方官員多有交往。明崇禎末年,,盜賊蜂起,,農(nóng)民起義軍流竄晉豫,率族人在坡頭修筑土寨以自保,,救助了不少遠近鄉(xiāng)鄰,。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將所作詩文結(jié)為《臨黃館集》,刊印于世,。
王鐸與吳應舉早年相識,,二人相交甚篤。他在為楊嗣修所撰寫的墓志銘中寫道“余年二十,,在吳明自所”,,王鐸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少年成名,,他年齡與吳應舉相差20歲左右,。家居孟津的王鐸與吳應舉的臨黃館一河之隔,慕吳應舉的才學名望,,常常渡過黃河到吳應舉家中,,談經(jīng)論典,,切磋詩文,。多年以后,,王鐸回憶二人早年交往的情景,作詩《贈濟源吳孝廉明自》贈之:
年少河邊問墳典,,
送莊登眺對斜曛,。
雖然花徑迷紅葉,
每憶山齋想白云,。
錦石自宜麋鹿臥,,
野鷗誤入鳳鸞群。
寄書好悟深巖里,,
夏澗秋濤總為君,。
這首詩收錄在王鐸《本集詩》中,標題為《明自書至寄懷》,,可見二人常有書信往來,。此時王鐸已經(jīng)在京為官,獨居京城之中,,身邊沒有好友的陪伴,,此時收到了遠方朋友的來信,追憶起早年與吳應舉漫步在黃河岸邊,,探討典籍,,切磋學問,不知不覺已經(jīng)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在大河之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壯麗的景色。雖然現(xiàn)在自己居住在繁華的京城,,卻非常懷念當初讀書時自在的時光,。向友人傾訴,自己并不適應京城的官場和圈子,,身心孤獨,,感覺好像一只野鷗誤入鳳鸞之中。朋友的來信讓自己領悟到,,隱居山野之中有夏澗秋濤相伴,,才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冬,,適逢大雪紛飛,,王鐸冒雪渡過黃河,到吳應舉家中拜訪,,并寫下詩詞《臘月訪濟源吳君渡雪》:
馬上沿波去,,
青青似故鄉(xiāng)。
主人心共醉,
明月意初長,。
樹介迷桑浦,,
河僵渡筆床。
懶將宜祿問,,
何計效漁郎,。
窗外大雪紛飛,爐上一壺老酒,,二人對坐把酒言歡,,不知不覺已是深夜。在這嚴寒時節(jié),,樹上霜雪霧露凝凍成冰,,大地一片蒼茫,讓人迷失了渡口的所在,。大河封凍,,頓失滔滔。酒酣之際,,功名利祿都拋之腦后,,只想著如何才能效仿那江上漁翁,自由自在,。
同年,,應吳應舉之請為王鐸父母書寫了墓表,即《明隱君吳養(yǎng)充先生并孺人張氏墓表》,,這是目前所見王鐸最早的書法作品,。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吳應舉赴京參加會試,,寓居天寧寺,,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王鐸寫下長詩《贈濟源吳明自》贈之:
世人結(jié)交難得真,
古到荒頹不可論,。
朱紱賢達等何物,,
終是眼中一浮云。
我今回顧貧賤年,,
自煉筋骨獨不然,。
少年吳君邀我飲,
祗園渡河雪珊珊,。
君好讀書巖泉臥,,
胸宅另自有云煙。
樸貌靜若神陽陽,,
王生嚄唶好文章,。
狂者自狂狷者狷,,
嵚崎磊砢俱不妨。
蹔來且寓天寧寺,,
數(shù)歲兵戈難寄字,。
望君登霞攬日月,
凡介豈知蛟龍意,。
我具狂癡難更仆,,
二十余年愧華轂,。
天崖哨壑無不到,,
翻嫌鶴性多拘束。
安能低眉望人顏,,
卻怕君謂王生俗,。
目前俸錢皆買書,
妻子交謫來怒予,。
周秦漢唐周旋勤,,
門外荊棘與之疏。
古人岳�,?床蛔�,,
與君石交談所欲。
畫舫不效六一士,,
恐讓二千《金石録》,。
苦心此事三十春,
茫茫富貴誰知音,。
三萬舊編鄴侯志,,
斷不誤交受緇磷。
吳君交道愛塊壘,,
我不著作老空悔,。
載酒爛醉莫咨嗟,
二月城西看杏花,。
這一年王鐸49歲,,吳應舉已經(jīng)年近古稀。此次京城相會,,可能是二人最后一次見面,。詩中再次追憶二人早年交往的情形�,!吧倌陞蔷绎�,,祗園渡河雪珊珊”,當年吳應舉常邀其到家中宴飲,,身處生活困頓之中的王鐸常冒雪渡河前往,,二人談經(jīng)論典,把酒言歡,留下美好的回憶,�,!皹忝察o若神陽陽,王生嚄唶好文章”,,王鐸對于吳應舉昔日的神采和文章交口稱贊,。數(shù)年來因局勢動蕩,斷絕了書信往來,,他希望友人此番入京能夠博取功名,,一展才華。自己雖在京城為官,,卻不善鉆營,,向友人傾訴自己在京城的生活并不如意�,!澳壳百哄X皆買書,,妻子交謫來怒予”,是自嘲自己多年來沉迷書畫金石,,少有知音,,可憐的俸祿都被用來買書,常常惹得妻子滿腹怨言,。二人互相傾訴心中的愁悶,,不知不覺醉倒了�,!拜d酒爛醉莫諮嗟,,二月城西看杏花”。
同年,,王鐸上任南京禮部尚書,,南下途中返鄉(xiāng)省親,因兵亂寓居懷州,,其間二人有信札往來,、詩歌唱和。吳應舉曾作《奉和王大宗伯覺斯見寄》一詩,,只是詩中沒有提及早年與王鐸的交往,,而是描繪了風掃浮云、霜落東山的寥落景象,,大概此時屢試不中的吳應舉已然放棄了科舉仕途之路,。詩文如下:
浮云風掃靜重堙,
回看上臺近北辰,。
霜落東山霖澍歇,,
星流南浦夜光新,。
龍?zhí)蹲允桥C叩兀?/P>
滄浪何追白雪塵。
登眺橫欄悵幻豎,,
瓊巖玉樹望中親,。
此后不久,李自成起義軍攻入河南,,這恐怕是二人最后的詩歌唱和,。
濟源文史研究者王明信認為王鐸早年受教于吳應舉,《王鐸年譜長編》的作者薛龍春教授也持相同觀點,。筆者認為,,吳應舉并非王鐸老師,而是摯友,。吳應舉屢次會試不第,,遂設臨黃館,,教授鄉(xiāng)里子弟,,時間大概在1615年前后。王鐸則于18歲時(1610年)到蒲州河東書院讀書,,1621年中舉,,次年進士及第。如王鐸確曾投師吳應舉,,贈詩應不會稱吳應舉為“濟源吳孝廉明自”或“吳君”,,而應以“師”或“夫子”尊稱之。吳應舉也不會尊稱王鐸為“王大宗伯覺斯”,。
□李立明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