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平
經典山陽
沁陽,一座曾經被古城墻擁抱的城市,,承載著無數(shù)過往厚重的故事,。歷史的塵埃輕輕一抖,那風雨滄桑的三圣古塔,、殘破的城墻……只要你走近,,千年歲月的日升日落,古城繁華落盡后的悲壯與蒼涼,,令你不由駐足,,感嘆如今的淡定與平和,萬千思緒在遠去的背影中不能自拔,。
一
天鵝湖東北隅幾段土丘似的殘破墻垣,,在碧波蕩漾的湖水映襯下,了無生氣,。只有那一疊疊厚重的青墻磚,、黃色質樸的城墻土和近旁新立的“野王古城”標碑,,又勾起人們無限遐想,。
城,以盛民也,。古老的城墻是一座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擔負著阻隔外敵入侵、防止水患,、守護一方百姓平安之責,。據(jù)《沁陽史志》記載:野王古城,即今沁陽老城,。野王城始建于西周,,秦始皇六年拔衛(wèi)濮陽,衛(wèi)元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西漢初改邑為縣,隋開皇十六年改河內縣,。自西晉初河內郡治由懷遷野王,,之后的1700多年里,這里一直為郡州路府治所在,。明清兩代為懷慶府治所在地,,1913年廢府存縣,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扼守晉豫交通咽喉的懷川大地,,由于戰(zhàn)火和水患摧損,,野王古城墻雖經數(shù)次維護,仍然殘破不堪,。特別是元三年至元二十年間的兩次洪水,,使古城墻損毀殆盡,失去了御敵抗洪的功能,。在隨后近兩年時間里,,懷孟路征集數(shù)萬民工,負土于道,,構架于墻,,車推肩挑,日夜不停,。厚重的城磚,,長50厘米,寬約27厘米,,厚約17厘米,,分派所轄各縣燒制。筑城用土,,就近挖起,,形成了靠城邊幾個人工湖,不足部分由各縣派運,。砌墻用泥,,用三合土加糯米漿攪拌,外磚砌縫,,墻內填土夯實,,異常堅固。然而,,經過元末混戰(zhàn),,這座古城墻又遭毀壞。
明洪武元年,,改稱懷慶府后又重筑城垣,,并設懷慶衛(wèi)守之。明成化,、正德年間再次重修,,新修的城垣除保留古城原有規(guī)制外,增修城闕4座,、角樓4座,、敵臺6座、警鋪39個,。崇禎十四年,,又將城墻增高約167厘米,,擴寬100厘米,并改易門額,,東“朝曦”,、西“萬成”、南“朔南”,、北“拱極”,。到了清代,城墻又遭多次損毀,,特別是乾隆二十三年秋,,沁水溢決,沖塌四周城垣100多米長,。從順治十二年到咸豐三年,,古城又歷經4次修復。1928年,,時任縣長張祥鶴改易城門額,,東曰“中山”、西曰“自由”,、南曰“平等”,、北曰“共和”。1935年的一場洪水,,沖毀一段西城墻,,缺口正好與東門相對,在此又修了新西門,,形成了沁陽老城獨有的五門之城。
二
懷慶府自古為豫北重鎮(zhèn),,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成為歷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傷痕累累的古城墻,,見證和記錄了一段段悲壯激昂,、可歌可泣的歷史。
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大將,、天官副丞相林鳳翔,地官正丞相李開芳和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奉天王之命,,率北伐軍2萬余人,直搗清廷老巢,。行至汴梁(今開封),,由于清軍早有準備,,于是兵分兩路,一路率隊東去,,一路揮師西來,。途經中牟、鄭州,、滎陽,、汜水、鞏縣至洛河入黃處,,搶船渡河,,5月26日攻入溫縣。因“懷郡殷實,,且產火藥兵器”,,為補充給養(yǎng),6月8日開始圍攻懷慶府古城,,展開了北伐以來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zhàn)役——懷慶戰(zhàn)役。懷慶府城高水深,,易守難攻,。攻城大炮只有100公斤重,射程短,,火力有限,,雖然太平軍改為城外挖地道,用火藥炸開30多米缺口,,但因守城清軍火力太猛,,未能攻入城內。太平軍前后圍城57天,,因受清軍內外牽制,,恐曠日持久,遭敵夾攻,,為了搶時間北上,,于9月1日“黎明解圍西去”。懷慶之圍始解,,古城墻免于被毀,。
浸入硝煙與鮮血的古城,在近百年后,,又經歷了1945年,、1947年沁陽兩次解放的戰(zhàn)火洗禮。1945年11月,,沁陽第一次解放后,,因戰(zhàn)勢需要,,將守敵的軍事防御設施和部分城垣進行拆除。次年10月,,國民黨重占沁陽,,對城墻和城防工事進行修復。1947年7月,,沁陽第二次解放,,因城墻多處殘毀,影響城區(qū)發(fā)展,,遂進行再次拆除,。在嗣后的幾十年,又歷經了3年困難時期的開墾種地,,1972年“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號召下的修防空洞,,上世紀80年代拉城墻土填湖建房,,上世紀90年代的城市擴張。千年古城那偉岸的身姿漸漸遠去,,只留下那一段殘破城垣讓人感受它雄渾有力的脈動,。
三
一城風華,一墻天下,。千年古城墻曾經的輝煌,,積淀了沁陽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壤。圍繞古城建筑的遺風古貌,,文人墨客的揮毫吟唱,,都在默默訴說著古城的繁華過往。
上世紀60年代,,曾經巍峨的東城門朝曦樓只剩下殘破的城垣,,布滿彈孔的城磚坍塌至護城河,裸露的城墻成了蜿蜒起伏的土丘,。只有城門垛下,那座清知府在古城解圍后立的“眾志成城”的石碑,,似乎在講述這里曾經發(fā)生的故事,。城東北隅,傳說中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樓已不復存在,。北城拐角處,,有禹王臺遺址。相傳禹王臺雄踞于城墻之巔,,北守沁河,,南撫城郭,,氣宇軒昂,有震懾沁河之意,。臺上建有禹王閣,,“覃懷厎績,至于衡漳”,。大禹在懷川一帶治水,,古史中多有記載,但遺址大多被湮沒,。曾經的禹王閣上懸掛一聯(lián)云:“敷土自衡漳,,永懷厎績。導河從少水,,同慶安瀾,。”臺上置一石甕,,高約67厘米,,狀如石臼,傳說是禹王遺下的鎮(zhèn)臺報警之寶,,可知旱澇,,可報水情。旱年,,石甕干燥,,吹之不鳴;澇年,,石甕潮濕,,凝水滴滴;沁河漲水時,,人若用力而吹,,聲震古城。
老城北門,,即古時的拱極門,。城上曾建有一座兩層高的城門樓,即拱極樓,。這里的城墻比沁河堤高出很多,,戰(zhàn)時御敵,水漲防洪,。相傳,,光緒年間沁河暴漲,河堤決口,淹沒了村莊,。城外汪洋一片,,城里平安如常,站在城上還可以洗手,。許魯齋就此寫了《北門觀漲》一詩:“雨水添新漲,,陂湖沒舊痕。人迷堤口路,,船上樹頭村,。歲事知前誤,秋耕未可論,。誰憐徭役外,,天亦吝深思�,!痹娙苏鎸�,、生動地展現(xiàn)了大雨過后沁河暴漲的悲壯景象,抒發(fā)了對黎民百姓的悲憫之情,。
由北門向西,,有一片高臺,與城墻相連,。高臺長約80米,、寬50米,臺上雜草叢生,,滿地瓦礫碎片,。這便是興龍寺遺址,相傳曾是元朝仁宗皇帝與母親在此居住的潛宮,。仁宗登基后,,皇太后敕命改潛宮為寺,賜名興龍,,即興龍寺,。同時,把懷孟路改為懷慶路,,以示喜慶之意,。因為宮殿地基奇高又與城墻相連,民間稱之“高臺寺”,。曾任覃懷書院院長,,培養(yǎng)出抗倭名將曹謹、晚清三代帝師李棠階等一大批國之重臣的清代大儒劉大觀,,晚年在此居住。據(jù)此登城可“面嵩少,背太行,,得郡勝概”,。
四
古城的西門有兩座,新西門已被拆除,,老西門的甕城門洞還完好,,只是拱形的門洞也殘破不堪。站在拱頂遠望,,可見廣濟河從西而來,,在折轉處,又有濟河穿過護城河,,于西城墻潛流而過,。這便是“濟水穿懷”的源頭。門洞的拱壁上,,鑲嵌有許多碑銘,,記載著歷年修城之功,可惜年長日久,,已殘缺不全,、字跡難辨。南城門已毀,,留下的同樣是殘垣斷壁,、瓦礫碎石。據(jù)傳,,南城樓很高,,站在城樓上可以眺望邙山、黃河,。元好問曾登臨古城南門城樓,,寫下《懷州子城晚望少室》一詩:“河外青山展臥屏,并州孤客倚高城,。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谷口暮云知鄭重,,林梢殘照故分明,。洛陽見說兵猶滿,半夜悲歌意未平,�,!�
沁陽城南門外,有一通往河洛的道路,,李商隱在《河內詩·湖中》中寫道:“低樓小徑城南道,,猶自金鞍對芳草。”李商隱當時寓居洛陽,,常常往返于懷洛之間,,即出南門,騎在披著金鞍的馬上,,從兩旁矮矮小房,、芳草萋萋的路上走過。南門,、城南道留下了詩人別樣的情感,。我真的佩服詩人筆下的溫厚,對于經歷了多少生離死別的城門和官商故道,,在他的筆下仍然不露悲嘆之意,,而是纏綿淡雅。不是嗎,?在這高大冷峻的城門下,,多少懷商身背行囊,城墻扶妻,,叩別家人,。這一去,破了城門,,不曾回頭,,望的是遠討營生,賺錢歸里,。何曾想過就此作別,,客死他鄉(xiāng)。所有的景況,,就在這城門的開啟中變數(shù)了多少人的命運,。不是嗎?那矗立在老街上的貞潔牌坊,,正期待著歸來的丈夫尋找昨日的溫存,。還有油燈閃爍的城墻下,打更老人那“防火防盜,,平安無事”的吆喝聲,,也在祈愿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早日平安歸來。
殘陽如血,,斷墻依舊,。我沿著古城遺址,慢慢地走著,,撫摸著傷痕累累的墻磚,,仿佛聽到了歷史深處的心跳和呼吸,。厚重壯美的古城墻啊,你曾雄踞一方,、高甍凌云,,長長的身軀歷經歲月的風雨。如今,,你卻幻化濃縮成那如丘殘垣,只有那無言的石碑在輕輕呼喚著遠去的背影,。令人欣慰的是,,你昨日俯看的地方,云蒸霞蔚,,明凈柔潤,,湖水瀅瀅,綠樹如蔭,。在這個明媚的春天里,,你殘缺的記憶漸漸抖落了蒼涼,悄悄地萌發(fā)叢叢的新生,。
![]()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沁陽,,一座曾經被古城墻擁抱的城市,,承載著無數(shù)過往厚重的故事。歷史的塵埃輕輕一抖,,那風雨滄桑的三圣古塔,、殘破的城墻……只要你走近,千年歲月的日升日落,,古城繁華落盡后的悲壯與蒼涼,,令你不由駐足,,感嘆如今的淡定與平和,,萬千思緒在遠去的背影中不能自拔。
一
天鵝湖東北隅幾段土丘似的殘破墻垣,,在碧波蕩漾的湖水映襯下,,了無生氣。只有那一疊疊厚重的青墻磚,、黃色質樸的城墻土和近旁新立的“野王古城”標碑,,又勾起人們無限遐想,。
城,以盛民也,。古老的城墻是一座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擔負著阻隔外敵入侵,、防止水患,、守護一方百姓平安之責,。據(jù)《沁陽史志》記載:野王古城,即今沁陽老城,。野王城始建于西周,,秦始皇六年拔衛(wèi)濮陽,,衛(wèi)元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西漢初改邑為縣,,隋開皇十六年改河內縣,。自西晉初河內郡治由懷遷野王,之后的1700多年里,,這里一直為郡州路府治所在。明清兩代為懷慶府治所在地,,1913年廢府存縣,,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扼守晉豫交通咽喉的懷川大地,,由于戰(zhàn)火和水患摧損,,野王古城墻雖經數(shù)次維護,仍然殘破不堪,。特別是元三年至元二十年間的兩次洪水,,使古城墻損毀殆盡,,失去了御敵抗洪的功能。在隨后近兩年時間里,,懷孟路征集數(shù)萬民工,,負土于道,構架于墻,,車推肩挑,,日夜不停。厚重的城磚,,長50厘米,,寬約27厘米,厚約17厘米,,分派所轄各縣燒制,。筑城用土,就近挖起,,形成了靠城邊幾個人工湖,,不足部分由各縣派運。砌墻用泥,,用三合土加糯米漿攪拌,,外磚砌縫,墻內填土夯實,,異常堅固,。然而,經過元末混戰(zhàn),,這座古城墻又遭毀壞,。
明洪武元年,改稱懷慶府后又重筑城垣,,并設懷慶衛(wèi)守之,。明成化、正德年間再次重修,,新修的城垣除保留古城原有規(guī)制外,,增修城闕4座、角樓4座,、敵臺6座,、警鋪39個。崇禎十四年,,又將城墻增高約167厘米,,擴寬100厘米,并改易門額,東“朝曦”,、西“萬成”,、南“朔南”、北“拱極”,。到了清代,,城墻又遭多次損毀,特別是乾隆二十三年秋,,沁水溢決,,沖塌四周城垣100多米長。從順治十二年到咸豐三年,,古城又歷經4次修復,。1928年,時任縣長張祥鶴改易城門額,,東曰“中山”,、西曰“自由”、南曰“平等”,、北曰“共和”,。1935年的一場洪水,沖毀一段西城墻,,缺口正好與東門相對,,在此又修了新西門,形成了沁陽老城獨有的五門之城,。
二
懷慶府自古為豫北重鎮(zhèn),,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成為歷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傷痕累累的古城墻,見證和記錄了一段段悲壯激昂,、可歌可泣的歷史,。
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大將,、天官副丞相林鳳翔,,地官正丞相李開芳和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奉天王之命,,率北伐軍2萬余人,,直搗清廷老巢。行至汴梁(今開封),,由于清軍早有準備,,于是兵分兩路,一路率隊東去,一路揮師西來,。途經中牟,、鄭州、滎陽,、汜水,、鞏縣至洛河入黃處,搶船渡河,,5月26日攻入溫縣,。因“懷郡殷實,且產火藥兵器”,,為補充給養(yǎng),,6月8日開始圍攻懷慶府古城,展開了北伐以來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zhàn)役——懷慶戰(zhàn)役,。懷慶府城高水深,易守難攻,。攻城大炮只有100公斤重,,射程短,火力有限,,雖然太平軍改為城外挖地道,,用火藥炸開30多米缺口,但因守城清軍火力太猛,,未能攻入城內,。太平軍前后圍城57天,因受清軍內外牽制,,恐曠日持久,,遭敵夾攻,為了搶時間北上,,于9月1日“黎明解圍西去”,。懷慶之圍始解,古城墻免于被毀,。
浸入硝煙與鮮血的古城,,在近百年后,又經歷了1945年,、1947年沁陽兩次解放的戰(zhàn)火洗禮,。1945年11月,沁陽第一次解放后,,因戰(zhàn)勢需要,,將守敵的軍事防御設施和部分城垣進行拆除,。次年10月,國民黨重占沁陽,,對城墻和城防工事進行修復,。1947年7月,沁陽第二次解放,,因城墻多處殘毀,,影響城區(qū)發(fā)展,遂進行再次拆除,。在嗣后的幾十年,,又歷經了3年困難時期的開墾種地,1972年“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號召下的修防空洞,上世紀80年代拉城墻土填湖建房,,上世紀90年代的城市擴張,。千年古城那偉岸的身姿漸漸遠去,只留下那一段殘破城垣讓人感受它雄渾有力的脈動,。
三
一城風華,,一墻天下。千年古城墻曾經的輝煌,,積淀了沁陽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壤,。圍繞古城建筑的遺風古貌,文人墨客的揮毫吟唱,,都在默默訴說著古城的繁華過往,。
上世紀60年代,曾經巍峨的東城門朝曦樓只剩下殘破的城垣,,布滿彈孔的城磚坍塌至護城河,,裸露的城墻成了蜿蜒起伏的土丘。只有城門垛下,,那座清知府在古城解圍后立的“眾志成城”的石碑,,似乎在講述這里曾經發(fā)生的故事。城東北隅,,傳說中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樓已不復存在。北城拐角處,,有禹王臺遺址,。相傳禹王臺雄踞于城墻之巔,北守沁河,,南撫城郭,,氣宇軒昂,有震懾沁河之意。臺上建有禹王閣,,“覃懷厎績,,至于衡漳”。大禹在懷川一帶治水,,古史中多有記載,,但遺址大多被湮沒。曾經的禹王閣上懸掛一聯(lián)云:“敷土自衡漳,,永懷厎績,。導河從少水,同慶安瀾,�,!迸_上置一石甕,高約67厘米,,狀如石臼,,傳說是禹王遺下的鎮(zhèn)臺報警之寶,可知旱澇,,可報水情,。旱年,石甕干燥,,吹之不鳴,;澇年,石甕潮濕,,凝水滴滴,;沁河漲水時,人若用力而吹,,聲震古城,。
老城北門,即古時的拱極門,。城上曾建有一座兩層高的城門樓,,即拱極樓。這里的城墻比沁河堤高出很多,,戰(zhàn)時御敵,,水漲防洪。相傳,,光緒年間沁河暴漲,,河堤決口,淹沒了村莊,。城外汪洋一片,,城里平安如常,,站在城上還可以洗手。許魯齋就此寫了《北門觀漲》一詩:“雨水添新漲,,陂湖沒舊痕,。人迷堤口路,船上樹頭村,。歲事知前誤,,秋耕未可論。誰憐徭役外,,天亦吝深思,。”詩人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了大雨過后沁河暴漲的悲壯景象,,抒發(fā)了對黎民百姓的悲憫之情。
由北門向西,,有一片高臺,,與城墻相連。高臺長約80米,、寬50米,,臺上雜草叢生,滿地瓦礫碎片,。這便是興龍寺遺址,,相傳曾是元朝仁宗皇帝與母親在此居住的潛宮。仁宗登基后,,皇太后敕命改潛宮為寺,,賜名興龍,即興龍寺,。同時,,把懷孟路改為懷慶路,以示喜慶之意,。因為宮殿地基奇高又與城墻相連,,民間稱之“高臺寺”。曾任覃懷書院院長,,培養(yǎng)出抗倭名將曹謹,、晚清三代帝師李棠階等一大批國之重臣的清代大儒劉大觀,晚年在此居住,。據(jù)此登城可“面嵩少,,背太行,得郡勝概”,。
四
古城的西門有兩座,,新西門已被拆除,老西門的甕城門洞還完好,,只是拱形的門洞也殘破不堪,。站在拱頂遠望,可見廣濟河從西而來,,在折轉處,,又有濟河穿過護城河,于西城墻潛流而過,。這便是“濟水穿懷”的源頭,。門洞的拱壁上,鑲嵌有許多碑銘,,記載著歷年修城之功,,可惜年長日久,已殘缺不全,、字跡難辨,。南城門已毀,留下的同樣是殘垣斷壁,、瓦礫碎石,。據(jù)傳,南城樓很高,,站在城樓上可以眺望邙山,、黃河。元好問曾登臨古城南門城樓,,寫下《懷州子城晚望少室》一詩:“河外青山展臥屏,,并州孤客倚高城。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谷口暮云知鄭重,林梢殘照故分明,。洛陽見說兵猶滿,,半夜悲歌意未平�,!�
沁陽城南門外,,有一通往河洛的道路,李商隱在《河內詩·湖中》中寫道:“低樓小徑城南道,,猶自金鞍對芳草,。”李商隱當時寓居洛陽,,常常往返于懷洛之間,,即出南門,,騎在披著金鞍的馬上,從兩旁矮矮小房,、芳草萋萋的路上走過,。南門、城南道留下了詩人別樣的情感,。我真的佩服詩人筆下的溫厚,,對于經歷了多少生離死別的城門和官商故道,在他的筆下仍然不露悲嘆之意,,而是纏綿淡雅,。不是嗎?在這高大冷峻的城門下,,多少懷商身背行囊,,城墻扶妻,叩別家人,。這一去,,破了城門,不曾回頭,,望的是遠討營生,,賺錢歸里。何曾想過就此作別,,客死他鄉(xiāng),。所有的景況,就在這城門的開啟中變數(shù)了多少人的命運,。不是嗎,?那矗立在老街上的貞潔牌坊,正期待著歸來的丈夫尋找昨日的溫存,。還有油燈閃爍的城墻下,,打更老人那“防火防盜,平安無事”的吆喝聲,,也在祈愿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早日平安歸來,。
殘陽如血,斷墻依舊,。我沿著古城遺址,,慢慢地走著,撫摸著傷痕累累的墻磚,,仿佛聽到了歷史深處的心跳和呼吸,。厚重壯美的古城墻啊,你曾雄踞一方、高甍凌云,,長長的身軀歷經歲月的風雨,。如今,你卻幻化濃縮成那如丘殘垣,,只有那無言的石碑在輕輕呼喚著遠去的背影,。令人欣慰的是,你昨日俯看的地方,,云蒸霞蔚,明凈柔潤,,湖水瀅瀅,,綠樹如蔭。在這個明媚的春天里,,你殘缺的記憶漸漸抖落了蒼涼,,悄悄地萌發(fā)叢叢的新生。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