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離開“問題”的調研,,很容易失去方向,。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深入調查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
在充分了解基層實際需要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找準方向,才能更有效,、更精準地把握問題,,為研判形勢、作出決策提供堅實基礎,。
“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扶貧開發(fā)工作。
往來奔波700多公里,,走訪兩個貧困村,,召開兩場座談會——這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扶貧為主題的調研活動,。
“貧困地區(qū)盡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發(fā)展水平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條件和優(yōu)勢,。”在和大家探討脫貧思路時,總書記就當?shù)刭Y源稟賦作了許多深入的分析,,比如阜平300多萬畝山場該怎么利用,,紅色旅游資源如何開發(fā),移民搬遷要注意哪些問題等等,。
這些要求本質上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完善規(guī)劃,,找準突破口,。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zhèn)顧家臺村看望困難群眾,。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xiāng)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強調貧困地區(qū)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yǎng)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xiāng)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這堂“精準扶貧”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他還經常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精準”的重要性——扶貧不能“手榴彈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決不了大問題,。“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在“精準扶貧”方略指引下,,各地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tài)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創(chuàng)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
“背陰胡同”是問題癥結所在,也是解題破題關鍵,。只有掌握客觀,、全面、準確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把“背陰胡同”情況摸清,,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
2000年7月2日,,烈日當空,,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來到福州市棚屋區(qū)連片的蒼霞社區(qū)。
一幢低矮的二層木屋,,8平方米的空間擠著唐慶旺一家7口人,。習近平在屋子里待了半個小時,詳細詢問唐慶旺一家的生活情況,。
從唐慶旺家出來,,習近平問身邊的干部:“大家知道為什么要選在這個時候來棚屋區(qū)調研嗎?就是想讓大家親身體驗百姓疾苦,,加快棚改步伐,。”
當年7月10日,,蒼霞棚屋區(qū)改造工程正式拉開帷幕,。當年春節(jié),唐慶旺一家就搬進了60平方米的新居,。第二年5月1日,,涉及蒼霞社區(qū)3441戶、近萬人的回遷安置房全部竣工,。
△1997年4月20日,,習近平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調研。
寧夏固原楊嶺村地處涇源縣城和固原市區(qū)的中間地帶,,三面環(huán)山,。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村里看望父老鄉(xiāng)親,。從住房,、設施、牛棚到就業(yè)、收入,、上學,、看病、公共服務,,總書記一一察看,、關切詢問。
他還尤其留意村民家的淋浴設施,。聽說安了太陽能熱水器,,總書記很高興。
早在1997年到寧夏考察調研時,,習近平就為西海固地區(qū)的貧困狀況所震撼,。回憶當時的情況,,習近平說:“老百姓用水很困難,,也洗不上澡�,!碑斈陮趲头鰧幭拿撠毠缘囊粋重點就是水,。他抓井窖工程,解決群眾生活用水問題,;鼓勵小圓井抽水灌溉,,解決產業(yè)用水問題……
水不僅種活了莊稼,也澆灌著脫貧致富的希望,。如今的西海固,正如總書記期望的那樣,,逐漸由“干沙灘”變成“金沙灘”,。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今年兩會期間,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提起看過的一個關于“培養(yǎng)一批‘一縣一業(yè)’重點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
“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yè)去發(fā)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一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fā)展養(yǎng)雞、發(fā)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總書記強調,,“一個城市是不是就靠一業(yè)來發(fā)展,,那不一定�,?繋讟I(yè),,靠什么業(yè),都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jù)具體情況去定,,不能下單子�,!�
△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滄州黃驊市舊城鎮(zhèn)仙莊片區(qū)旱堿地麥田考察。
調查研究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直面矛盾和問題,,尋求破解矛盾的“鑰匙”,拿出解決問題的“藥方”,。
21世紀初,,浙江較早遭遇了種種“成長的煩惱”:傳統(tǒng)的發(fā)展方式、低端的產業(yè)結構及現(xiàn)代化布局都亟待轉型和升級,,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換取工業(yè)增長,,靠低成本,、低價格、低效益拓展市場空間的路子越走越窄,。
為了解決這些困難,,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多次深入基層調研。在調研中,,他看到了浙江塊狀特色產業(yè)的優(yōu)勢和不足,,看到了產業(yè)發(fā)展演進規(guī)律和信息化帶來的機遇,提出要以“騰籠換鳥”的思路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氣,,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2006年9月21日,習近平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qū)東極鎮(zhèn)看望當?shù)貪O民,。
在習近平堅持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的戰(zhàn)略指引下,,浙江的產業(yè)結構不斷轉型升級,逐步從“低小散”轉向“高精尖”,,以“高質量”取代“高增速”,。在緊鑼密鼓的調研基礎上,,“發(fā)揮八個方面的優(yōu)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的“八八戰(zhàn)略”應運而生,至今引領著浙江“弄潮兒向濤頭立”,。
“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找到癥結,,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能拍腦袋決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绷暯娇倳洝熬珳省钡乃季S習慣和工作方法,來自長期的深刻思考和實踐積累,,也指引著我們如何做好調查研究,。
《時政微觀察》近期內容>>
監(jiān)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執(zhí)筆丨劉欣顏
視覺丨江雨航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離開“問題”的調研,,很容易失去方向。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深入調查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
在充分了解基層實際需要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找準方向,才能更有效,、更精準地把握問題,,為研判形勢、作出決策提供堅實基礎,。
“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扶貧開發(fā)工作。
往來奔波700多公里,,走訪兩個貧困村,,召開兩場座談會——這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扶貧為主題的調研活動,。
“貧困地區(qū)盡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發(fā)展水平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條件和優(yōu)勢,。”在和大家探討脫貧思路時,,總書記就當?shù)刭Y源稟賦作了許多深入的分析,,比如阜平300多萬畝山場該怎么利用,紅色旅游資源如何開發(fā),,移民搬遷要注意哪些問題等等,。
這些要求本質上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完善規(guī)劃,,找準突破口。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zhèn)顧家臺村看望困難群眾,。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xiāng)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強調貧困地區(qū)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yǎng)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xiāng)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這堂“精準扶貧”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他還經常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精準”的重要性——扶貧不能“手榴彈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決不了大問題,。“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在“精準扶貧”方略指引下,,各地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tài)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創(chuàng)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
“背陰胡同”是問題癥結所在,,也是解題破題關鍵,。只有掌握客觀、全面,、準確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把“背陰胡同”情況摸清,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
2000年7月2日,,烈日當空,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來到福州市棚屋區(qū)連片的蒼霞社區(qū),。
一幢低矮的二層木屋,,8平方米的空間擠著唐慶旺一家7口人。習近平在屋子里待了半個小時,,詳細詢問唐慶旺一家的生活情況,。
從唐慶旺家出來,,習近平問身邊的干部:“大家知道為什么要選在這個時候來棚屋區(qū)調研嗎?就是想讓大家親身體驗百姓疾苦,,加快棚改步伐,。”
當年7月10日,,蒼霞棚屋區(qū)改造工程正式拉開帷幕,。當年春節(jié),唐慶旺一家就搬進了60平方米的新居,。第二年5月1日,,涉及蒼霞社區(qū)3441戶、近萬人的回遷安置房全部竣工,。
△1997年4月20日,,習近平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調研。
寧夏固原楊嶺村地處涇源縣城和固原市區(qū)的中間地帶,,三面環(huán)山,。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村里看望父老鄉(xiāng)親,。從住房,、設施、牛棚到就業(yè),、收入,、上學、看病,、公共服務,,總書記一一察看、關切詢問,。
他還尤其留意村民家的淋浴設施,。聽說安了太陽能熱水器,總書記很高興,。
早在1997年到寧夏考察調研時,,習近平就為西海固地區(qū)的貧困狀況所震撼�,;貞洰敃r的情況,,習近平說:“老百姓用水很困難,也洗不上澡,�,!碑斈陮趲头鰧幭拿撠毠缘囊粋重點就是水。他抓井窖工程,解決群眾生活用水問題,;鼓勵小圓井抽水灌溉,,解決產業(yè)用水問題……
水不僅種活了莊稼,也澆灌著脫貧致富的希望,。如今的西海固,正如總書記期望的那樣,,逐漸由“干沙灘”變成“金沙灘”,。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今年兩會期間,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提起看過的一個關于“培養(yǎng)一批‘一縣一業(yè)’重點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
“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yè)去發(fā)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一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fā)展養(yǎng)雞、發(fā)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笨倳洀娬{,,“一個城市是不是就靠一業(yè)來發(fā)展,那不一定,�,?繋讟I(yè),靠什么業(yè),,都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jù)具體情況去定,不能下單子,�,!�
△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滄州黃驊市舊城鎮(zhèn)仙莊片區(qū)旱堿地麥田考察,。
調查研究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直面矛盾和問題,尋求破解矛盾的“鑰匙”,,拿出解決問題的“藥方”,。
21世紀初,浙江較早遭遇了種種“成長的煩惱”:傳統(tǒng)的發(fā)展方式、低端的產業(yè)結構及現(xiàn)代化布局都亟待轉型和升級,,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換取工業(yè)增長,,靠低成本,、低價格、低效益拓展市場空間的路子越走越窄,。
為了解決這些困難,,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多次深入基層調研。在調研中,,他看到了浙江塊狀特色產業(yè)的優(yōu)勢和不足,,看到了產業(yè)發(fā)展演進規(guī)律和信息化帶來的機遇,提出要以“騰籠換鳥”的思路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氣,,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2006年9月21日,習近平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qū)東極鎮(zhèn)看望當?shù)貪O民,。
在習近平堅持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的戰(zhàn)略指引下,,浙江的產業(yè)結構不斷轉型升級,逐步從“低小散”轉向“高精尖”,,以“高質量”取代“高增速”,。在緊鑼密鼓的調研基礎上,“發(fā)揮八個方面的優(yōu)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的“八八戰(zhàn)略”應運而生,,至今引領著浙江“弄潮兒向濤頭立”,。
“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找到癥結,,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能拍腦袋決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習近平總書記“精準”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方法,,來自長期的深刻思考和實踐積累,,也指引著我們如何做好調查研究。
《時政微觀察》近期內容>>
監(jiān)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執(zhí)筆丨劉欣顏
視覺丨江雨航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