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肖建中 張鮮明
“來啦,吳書記,,快來家坐,!……唉呀,,剛才還在念叨您哩,,都說俺能住上恁好的別墅,,都是托您的福,。擱從前啊,,俺做夢都不敢想!”
“吳書記,,又到工地上來了,?質(zhì)量絕對保證,這是為俺自己造地,,能不上心,?”
“今年的收入?中,!俺家那個桃園,,掙了20多萬�,!�
“俺那幾個大棚啊,,今年種的黃瓜,掙個十四五萬沒問題,。就是您當初說的,,比種莊稼強多啦!”
“養(yǎng)牛就是中,。去年掙了300來萬,;今年嘛,,只會比去年多。要不是您幫俺貸款買小牛,、建青貯池,,哪有今天?”
8月下旬,,記者看到,在四合社區(qū),,在靳灣村復耕工地,,在石屏村外萬畝桃園,在代莊村蔬菜基地,,在龍山治山治水施工現(xiàn)場,,在六莊店村大橋牛業(yè)公司……在衛(wèi)輝市唐莊鎮(zhèn)村村寨寨,穿著布鞋,、一身農(nóng)民打扮的吳金印走到哪里,,哪里的群眾都是笑臉相迎。人們大老遠地跑著圍過來,,親親熱熱地跟他打招呼,,痛痛快快地與他拉家常。臨走,,人們拉著他的手把他送出老遠老遠,。
在唐莊鎮(zhèn),大人小孩都認識他們的書記吳金印,,鎮(zhèn)上的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手機號碼,。吳金印能叫出全鎮(zhèn)每個村組干部的名字,跟大多數(shù)村民都熟識,。他不習慣坐辦公室,,一有空就到村里、廠里走走,,或是到老百姓家里住幾天,。他說,跟群眾在一起,,情況明,,心里暖,就跟魚兒在水中一樣,,自在,,舒坦。
“老百姓是咱最親的人”
“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我離不開他們,�,!边@是1966年8月,吳金印在一份決心書上寫下的一句話,。
那時候,,吳金印24歲,剛從中央團校學習歸來,,主動要求到農(nóng)村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就像種子渴望回到土地,他的魂兒離不開土里刨食的農(nóng)民,。他18歲入黨,,從大隊會計、大隊長,、大隊黨支部書記,,一直當?shù)焦鐖F委書記。他把家鄉(xiāng)董莊大隊搞得在全縣乃至全地區(qū)都很有名,。他覺著跟農(nóng)民在一起,,快樂,充實,。
“還是讓我到農(nóng)村去吧,,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彼I(lǐng)導鄭重地談了自己的想法。組織上同意了他的請求,,把他派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獅豹頭公社,。獅豹頭山高溝深,資源貧乏,,交通閉塞,,全公社2萬多人口,有百分之九十吃糧靠統(tǒng)銷,、花錢靠救濟,,遇到天旱,好多地方的群眾連水都吃不上,,是全縣最窮最苦的地方,。
到獅豹頭公社報到的當天,他就背著行李到靳莊大隊駐隊去了,。大隊干部安排他在群眾家里吃派飯,,晚上住在大隊部。到了第三天,,吳金印找到靳莊大隊黨支部書記孔現(xiàn)銀:“老孔,,我知道你是關(guān)心我,。在大隊部住,一個人一間房,,又衛(wèi)生又清靜,,可我總覺著心里空落落的,不是個滋味兒啊,�,!�
孔現(xiàn)銀有些為難,說:“以前上頭來人都在大隊部住,。咱這里苦寒,,哪個人家也沒有大隊部的條件好,我是怕你……”
吳金印說:“俺是來接受貧下中農(nóng)教育的,,不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社員心里想的啥,,咱不知道,;咱心里有啥想法也不能跟他們交流,兩張皮,,這會中,?活魚水中游,死魚水上漂,。你替我找個出身好,、最困難的人家,我就在那里住,�,!�
最后,選定了全大隊最窮的牛德英家,。
吳金印到牛德英家的時候,,正趕上他們吃午飯。吳金印來到牛德英跟前:“大娘,,讓我看看你們吃的啥,?” 牛德英把飯碗往一邊扭了扭,吳金印還是看見了,,是糠團和野菜,。他從牛德英手中端過飯碗喝了一口,那菜湯連鹽都沒有,,又苦又澀,。他慢慢品味著,眼淚唰地流了下來,。他在心里默默地說:“我吳金印要是不能把群眾碗里的糠團變成白面,,就不配當共產(chǎn)黨的干部,!”那天下午,吳金印向縣委寫了決心書:“為改變山區(qū)面貌,,我十年不下山,!”
吳金印在獅豹頭15年,有7年多住在群眾家里,,另外7年多住在造田工地上,。無論住在誰家,他都會給主人家打掃衛(wèi)生,、挑水,,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有一年,,他到砂掌大隊駐隊,,住在五保戶武忠家。武忠當時70來歲,,孤身一人,。吳金印往武忠家去的時候,正遇上武忠瘸著腿從外頭回來,。吳金印迎上前去,,問:“武大伯,你的腿……”
“沒啥毛病,,就是腳趾頭那兒頂?shù)蒙�,。�?/P>
吳金印燒了一鍋熱水,,倒在盆子里,,說:“武大伯,來,,燙燙腳,,讓我看看你的腳是咋回事兒�,!彼盐渲曳龅揭巫由�,,脫了他的鞋子一瞧,原來是腳指甲長得太長,,鉤到肉里了,。吳金印為武忠湯腳,找來小刀替他把鉤到肉里的趾甲一點一點挖出來,。武忠逢人就說:“你瞧,,人家是公社干部哩,給俺洗腳……別看俺沒兒沒女,,俺覺著跟有兒有女的一樣哩,!”
吳金印在池山大隊住隊的時候,,住在烈屬宋大娘家。有一天晚上,,宋大娘的胃病犯了,,疼得在床上打滾。吳金印趕緊找來一張竹床扎成擔架,,跟另外幾個人抬起宋大娘,,在漆黑的山道上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公社醫(yī)院跑。到了醫(yī)院,,吳金印跑前跑后找醫(yī)生,,替宋大娘辦了住院手續(xù)、繳了住院費,。等醫(yī)生給宋大娘看過病,,吳金印親自去取了藥,找來開水幫宋大娘把藥吃下,。病情穩(wěn)定了,,吳金印依然守在宋大娘床邊為她捶背、擦汗,、扇扇子。宋大娘吐痰,,他趕緊用手帕接�,。凰未竽锏奶岛拖阉鞯揭路�,,吳金印就一點一點給她擦,。他在宋大娘床邊守了整整一夜。
宋大娘病愈之后,,行動不便,,吳金印每天早晨為她端尿盆、穿鞋,,每天晚上給她燒水洗腳,。宋大娘感到難為情,一再說,,往后可別這樣了,,你是干部哩,這樣侍候俺,,大娘經(jīng)受不起啊,。吳金印說:“你大兒子為革命犧牲了,我就是你的兒子,。兒子照顧老人有啥不應該的,?”一句話把宋大娘說得眼淚嘩嘩地往下流,。
吳金印在社員家吃派飯,每次端起飯碗總要先往鍋里瞧瞧,,見鍋里的飯稀,,端住自己的飯往鍋里一倒,說:“咱們有稠的一起稠,,有稀的一起稀,。”遇到有的人家特意為他準備了肉和菜,,他扭頭就走,,隨便到哪個人家盛一碗紅薯稀飯,蹲在門口一喝了事,。每次吃了飯,,吳金印都要給糧票給錢。山里人不習慣,,說啥也不收,,吳金印就悄悄地把錢和糧票壓在飯碗下面。
他視群眾如父母,,群眾拿他當親人,。
吳金印總是忘不了楊務新殺雞的故事。
楊務新是池山大隊的一個五保戶,,老兩口都60多歲,,無兒無女。吳金印到池山以后,,每天給他家擔水,。日子久了,老兩口經(jīng)常在一起念叨:人家吳金印跟咱一不沾親二不帶故,,這樣照顧咱,,咱拿啥報答人家?
有一天,,大隊給吳金印派飯派到他家,,老兩口高興得團團轉(zhuǎn)。他家最值錢的是兩只老母雞,,這是他家的小“銀行”,,吃鹽、打油全靠雞蛋去換,。老兩口把那只最肥的母雞殺了,,用文火燉了一上午。吃晌午飯的時候,老兩口把燉好的雞和雞湯用盆子盛了,,端到吳金印面前,,笑瞇瞇地說:“吃吧!”
“你們這是……”吳金印瞧著雞湯,,瞧著兩位老人充滿愛意的目光,,心里一熱,不知說啥好了,。吳金印對楊務新說:“你們先吃吧,,我有點事出去一下�,!崩蟽煽谠谖堇镒蟮扔业炔灰妳墙鹩』貋�,,四處尋找,發(fā)現(xiàn)吳金印在一個人家端著紅薯稀飯在吃著,。楊大娘哭著說:“你這是咋哩,?給你燉的雞,你為啥不吃,?為啥不吃,?”老兩口站在那里哭著不走。吳金印也哭了,,說:“你們的心意我領(lǐng)了,。可我是干部,,不能搞特殊,,不能脫離群眾啊,!”那只雞他雖然沒有吃,但這件事卻深深地銘刻在他心里,。
這些故事,,是心靈的乳汁,滋養(yǎng)著吳金印,。他說:“我那時候年輕,,是樸實的山里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這一輩子,,啥時候想起他們,心里都是暖烘烘的,,覺得不盡心盡力地為老百姓辦事,,就是沒良心,就是不孝之子,!”
正是有這種感情支撐著,,吳金印的人生有了方向,、有了動力。在獅豹頭,, 2600多道嶺,、2700多條溝、三四十個大隊,、幾百個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春天,他跟群眾一起找水源,、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冬天,,背著救濟糧、帶著救濟款,,來瞧瞧群眾碗里盛的啥,、身上穿的啥、床上蓋的啥,。幾十年來,,不論走到哪里,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幫助群眾圓那個溫飽夢,。他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說到跟群眾的感情,吳金印很有一番感慨,。他說,,咱當干部的,不要成天想著“我要聯(lián)系群眾”,、更不能嘴上喊著“我在聯(lián)系群眾”,;真正的聯(lián)系群眾,就是根本不把自己當成官,,要把自己當成老百姓,。這樣一來,遇事你就會自覺地替群眾著想,;跟群眾在一起,,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放下身架。
“群眾是最好的老師”
都說吳金印工作上的辦法多,、點子多,,他說:“我有多大能耐啊?很多辦法和點子都是從群眾那里得來的,�,!彼�(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群眾最有智慧,群眾最有辦法,,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難,跟群眾一商量,,辦法就有了,。”
在獅豹頭工作期間,,他帶領(lǐng)干部群眾用8年時間改河造田,,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滄河造田。滄河造田的核心工程,,是在羊灣一帶的棋盤山上打洞,,取直河道,裁灣造田,。這個裁灣造田的點子,,就是群眾想出來的。
那是1970年春天的一天,,吳金印肩上挎著糞筐,,腰間掛著水壺,挎包里裝著干糧,,走在山間的小路上,。每到一地,他都要同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商量咋樣改變山區(qū)面貌。
這天,,吳金印來到羊灣大隊黨支部書記郭文煥家,。晚上,他倆躺在一個床上噴,,吳金印說:“我一直在琢磨,滄河的河灘白白地浪費著老可惜,,能不能想法在河灘上造點田出來,?”
“啊呀!”郭文煥一拍大腿,,忽地坐了起來,,“我也在琢磨這事兒哩。滄河流到咱羊灣的時候,叫棋盤山給攔住了,,往西拐一個大彎,,然后往南再往東流走了。俺莊上老輩人就想過:要是把棋盤山鉆個洞,,把河取直了,,不就能造出好幾百畝地來?”
“好點子�,�,!”吳金印披衣起床,拉著郭文煥就出了門,。二人踏著月光在棋盤山下的河灘里走著,,設(shè)想從哪兒打洞、在哪兒修壩,,一直轉(zhuǎn)悠到雞叫,。
有一年,吳金印在砂掌村駐隊,,發(fā)現(xiàn)這里的山光禿禿的,,就想著怎么綠化。有人說,,這山上根本就不長樹,。當時,吳金印住在五保戶武忠家,,晚上聊起這個事情,。武忠告訴他,這一帶的山頂上早先年樹可多了,,滿山黑油油的大柏樹,,一人摟不住。后來有人在山上栽過樹,,其他樹種都死了,,就柏樹能活下來。武忠說:“聽讀書人說,,柏樹的根帶酸性,,能降住石頭。對了,,朝陽的山坡多少有點土,,可以種蘋果樹,早先年有人栽過,,結(jié)的蘋果可甜了,。俺估摸著,,興許種蘋果能行哩……”
吳金印白天跟群眾一起勞動,晚上同群眾一起討論,。最后,,他綜合歸納群眾意見,組織全大隊男女老少齊上陣,,用兩年多時間綠化了2000多畝荒山,。
吳金印剛到唐莊工作的時候,每天騎自行車到各村走訪群眾,。有一天,,他來到鎮(zhèn)西北部的后溝村。這里靠山臨溝,,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窮地方。跟群眾聊起如何脫貧致富的話題,,村民竇全福說,,咱這兒靠山,有石頭,,如果把路修通了,,建石砟廠,興許能發(fā)財,。他說,,交通方便的地方,有人搞這個就發(fā)了財,。他的話,,讓吳金印眼睛一亮。他沿著這個思路進行調(diào)研,,最終提出了"西抓石頭"即發(fā)展石頭經(jīng)濟的思路,,使西邊幾個村子的群眾迅速富裕起來。
“北抓林果”的思路,,也是來自一次走訪,。
那是1988年秋天,三個月沒下雨,,唐莊北部的丘陵,,莊稼旱得卷了葉。當檢查旱情的吳金印來到侯莊村地界時,,突然看見一片濃郁的綠,,走近一看,是一片山楂園,,枝繁葉茂,,山楂果紅成一片。一個六十來歲的老農(nóng)正在侍弄山楂樹,,吳金印上前搭訕,,問他咋會想到種山楂。老人說,,山楂樹是鐵桿莊稼,,最頂旱。吳金印又問他,,山楂園一畝能收入多少,,老人說,弄好了可以收入千把塊,。老人還告訴他:“咱這兒的地,,種旁的不中,種果樹中,�,!眳墙鹩〔挥傻妹济粨P:“這是個好點子!”
據(jù)此,,唐莊鎮(zhèn)提出了在北部丘陵地區(qū)發(fā)展林果業(yè)的思路,。幾年之后,這里建成了萬畝林果基地,,搞了個“中國唐莊桃花節(jié)”,,每年春天吸引著來自中外的10多萬名游客。承包果園的人家都發(fā)了財,,有了私家車,,住上了別墅。
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吳金印就會到群眾中間去,,跟他們商量解決辦法。這個法子很靈,。
唐莊鎮(zhèn)有個山莊村,,1997年的時候,村民提出來想讓鎮(zhèn)里幫助他們修條水泥路,。吳金印帶著幾個鎮(zhèn)干部住到這個村,,跟群眾商量修路的事,最后商量的意見是:修路的經(jīng)費主要由鎮(zhèn)財政支出,,每家每戶多少兌一點錢,,村民以出義務工的形式參與修路。絕大部分村民同意這個方案,,并在協(xié)議書上簽了字,。有兩戶村民不同意出錢,,但同意出工。有一戶村民,,既不同意出錢,,也不同意出工。
吳金印召開村民大會,,就最后一戶村民的態(tài)度交大伙討論,。
群眾站出來說話了。這個說:“鎮(zhèn)里支持咱村修路,,是給咱們辦好事哩,,你這個態(tài)度,像啥話,?”那個說:“就你能,,俺都是傻子?俺村盛不下恁能的人,,你走吧,!”還有人說:“你不出錢,不出力,,就沒權(quán)走新修的路,;要走,走一次掏一次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那人說得無地自容。他低下了頭,,真誠道歉并履行了義務,。結(jié)果鎮(zhèn)里出錢,村民出力,,把這個村的路修通了,。
吳金印經(jīng)常拿這些事例,跟唐莊鎮(zhèn)的干部講什么叫“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說,咱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比老百姓高明,,不能到了一個地方就指手畫腳瞎指揮,。群眾在基層,最能吃透情況,,并且整天都在思考問題,,他們的想法往往更切合實際。我們當干部的,,如果放著恁好的老師不去請教,,豈不是傻子,?
“群眾是最亮的鏡子”
1987年11月,吳金印調(diào)任唐莊鎮(zhèn)黨委書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lǐng)鎮(zhèn)里全體機關(guān)干部到輝縣常村鄉(xiāng)燕窩村上一堂特殊的黨課,。
那天,他們大清早出發(fā),,前往太行山深處去看望一個人。此人就是鄭永和,。鄭永和曾任輝縣縣委書記,,后來擔任省部級領(lǐng)導,退休后組織一批老干部成立了“老頭隊”,,在太行山里為群眾服務,。
“老領(lǐng)導,”吳金印見到鄭永和,,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動地說,“你這是在干啥哩,?”
“房東家的門框壞了,,我給他們做個石頭的�,!编嵱篮秃┖竦匦χ�,,手中的錘鏨不停地在石頭上敲打著。
“鄭書記,,你是咋想的,?省里有你的高級住宅你不去住,兒孫一大群,,你不去享受天倫之樂,,咋就偏偏往這山旮旯里鉆啊,?”吳金印明知故問,,他是想讓大伙聽聽一位老共產(chǎn)黨員的心聲。
“要說享福啊,,我覺著這就是享福,。”鄭永和停下手中的活計,,望著四周的山,,深沉地說,“活了快一輩子,,回頭想想,,誰對俺最親,?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他們對俺親,,俺就到他們這兒來,。吃飯——干活,干活——吃飯,,一點煩惱都沒有,。這生活呀,越過越有味兒……”聽著鄭永和質(zhì)樸的話語,,大家開始思考“人為什么活著”“我們?yōu)檎l當官”這些問題,。此時,大伙明白吳金印帶他們到這里來“開會”的用心了,。
告別鄭永和,,他們沒有馬上回到機關(guān),而是把車開到唐莊北部的大司馬村,,會議在這里接著進行,。吳金印從社會上流行的享樂風開始講起,講到我們?yōu)檎l當官的問題,,他說:“大道理咱就不講了,,黨章上寫得清清楚楚,咱就講一個最起碼的道理吧:我們的工資是從哪里來的,?是人民繳的稅收,;我們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是農(nóng)民種的糧食,。一句話,,人民養(yǎng)活了我們。人民養(yǎng)活我們干啥,?為了讓我們替他們辦事,。老百姓養(yǎng)牛,牛能為他們犁地,;老百姓喂雞,,雞能為他們下蛋。我們當干部的,,花著人民的稅收,,吃著農(nóng)民的糧食,如果不給群眾辦事,,那就連牛都不勝,,連雞都不如!從前,人們習慣稱我們叫‘父母官’,。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人民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人民的兒子,、人民的公仆,。不要以為老百姓無職無權(quán),免不了咱的職,,也提拔不了咱,,就不把他們放到眼里。要知道,,干部和群眾是種子和土地的關(guān)系,,心系群眾苗得土,背離群眾樹斷根,,離開群眾就是死路一條!”
咋樣才能讓干部不脫離群眾,?作為黨委書記,,吳金印深知僅靠口頭上說說是不行的;即使按照要求執(zhí)行一陣子,,也很難持續(xù)下去,。制度管根本,機制管全局,,必須通過制度建設(shè)來保證群眾路線的落實,。于是,在這次大會上,,吳金印和唐莊鎮(zhèn)干部一起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規(guī)矩,。“四不”,,就是身不懶,,積極參加勞動;嘴不饞,,到村進廠不喝酒,、不吃請;耳不聾,,傾聽群眾意見,;手不長,不拿群眾東西,�,!八耐奔锤刹恳c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群眾商量。同吃,,就是駐村干部不準單獨起伙,,一律到群眾家吃派飯,不準喝酒,,吃了飯要交錢,;同住,就是駐村干部不準住村委會,,必須住到軍烈屬,、五保戶、困難戶家里,;同勞動,,就是每個干部自備一套勞動工具,每年20個義務工,;有事同群眾商量,,就是村里制定重大決策前,駐村干部要跟村民商量,。
唐莊鎮(zhèn)黨委還規(guī)定,,每個鎮(zhèn)干部要交10戶農(nóng)民朋友,其中必須有三分之二的窮朋友,。吳金印解釋說,,人在難處盼親人,困難群眾是最需要幫助的,,跟他們交朋友最能體現(xiàn)咱們的價值,,我們應該多做這樣的事情。
有一天,,吳金印在大司馬村偶然聽到一個叫韓志明的村民的不幸遭遇,。韓志明原來在外地一個煤礦上班,一次事故使他下肢癱瘓,,成了殘疾人,。孩子尚小,一家人靠妻子一個人支撐著,,日子很艱難,,韓志明幾次想到了死。得知這個情況,,吳金印拉上村支部書記,,說:“走,到他家瞧瞧,�,!�
來到韓志明家,吳金印坐到他的床沿上,握著他的手,,仔細詢問他的身體和家庭情況,,說:“你放心,有黨在,,不會讓你過不去,。”然后,,對韓志明的妻子說,,好好照顧老韓,有啥困難給村里和鎮(zhèn)里說,。臨走的時候,,吳金印把身上的錢全部留給他們。第二天,,吳金印又來了,,帶著救濟款,帶著自己家里的兩袋面粉,。
過了幾天,,吳金印給韓志明送來一輛手搖三輪車。他看到韓志明家門前有一條四五米深,、兩米多寬的溝,,就帶領(lǐng)村里人填平了那條溝,,并在他家門前修了一條直路,。逢年過節(jié),吳金印總要帶些吃的用的到韓志明家慰問,;從大司馬過,,他總要拐到韓志明家里看看。
吳金印經(jīng)常對干部們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想叫群眾真心擁護咱共產(chǎn)黨,,就得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好事;不然的話,,人家為啥要死心塌地跟著咱�,。抗伯a(chǎn)黨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基層,,老百姓就是從咱們的舉動中去認識共產(chǎn)黨的宗旨。咱們?yōu)槿罕娹k好事,,就是維護黨的形象,。”
有好的規(guī)矩,還得有監(jiān)督機制,。吳金印深曉此理,,所以在制定了“四不”“四同”規(guī)定以后,又制定了一整套檢查監(jiān)督措施:每逢單月,,鎮(zhèn)里派人到村里聽取群眾對干部的意見,,問當?shù)厝罕姡衬吃谀銈兇遄×藳]有,,參加勞動沒有,,為群眾辦好事沒有,是否有違紀行為,,對這個干部有什么意見等,;逢雙月,讓村黨支部來鎮(zhèn)黨委匯報駐村干部的表現(xiàn)和群眾對這個干部的反映,;到年底,,由群眾和村黨支部對駐村干部進行考評,對違反有關(guān)規(guī)定的干部一律嚴肅處理,。
1995年的一天,,有群眾反映說,某位鎮(zhèn)干部到他們村檢查工作的時候喝了酒,。吳金印在對此事進行調(diào)查落實之后,,找到那位干部,問:“據(jù)群眾反映你在村里喝酒了,,可有這事,?”
“有……”
“咱們的規(guī)定你還記得嗎?”
“記得,�,!�
“你說咋辦?”吳金印滿臉嚴肅,。
“我愿意接受處罰,。”那位干部羞愧地低下了頭,。
聽說那位鎮(zhèn)干部為了這事受處分,,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找到吳金印,替那位干部求情:“是俺請他喝了幾盅,,要處分就處分我�,,F(xiàn)在的干部到了下邊哪有不吃不喝的?這算不上大問題,,你就放過他這一回吧,!”
吳金印說:“我也知道現(xiàn)在社會上吃吃喝喝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可咱唐莊就是不興這一套,就是不能容忍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存在,。你要是真的愛護我們干部的話,,以后就不要請他們喝酒了。既然定了規(guī)矩,,就得按規(guī)矩來,,誰也不能例外�,!�
不久,,鎮(zhèn)里召開機關(guān)干部大會,讓那個干部在會上作了檢查并罰款80元,。這件事在全鎮(zhèn)干部中震動很大,,從此再未出現(xiàn)過類似事情。
按制度辦事,,人際關(guān)系就變得單純而清爽了,。在唐莊鎮(zhèn),逢年過節(jié)領(lǐng)導與領(lǐng)導之間,、領(lǐng)導與同志之間是不興請客送禮的,,連送一點土特產(chǎn)也不行。誰要是給他送禮,,第一次,,給你退回去;第二次,,在鎮(zhèn)機關(guān)干部大會上批評,。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好風氣,,大家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工作上,。
2007年,,吳金印的母親去世,。他誰也沒告訴,悄悄地辦了喪事,。鄉(xiāng)親們還是有人知曉了,,一些鄉(xiāng)鄰送來禮金表示慰問,受過他幫助的人也紛紛前來表達心意,。吳金印費了好大勁,,把禮金逐個退回;實在退不了的,,全部交給鎮(zhèn)財政用于龍山治理,。
采訪的時候,,記者問到這事,吳金印感嘆說,,人啊,,錢財多少是個夠?夠吃夠用就行了,。在物質(zhì)上少一分欲望,,心里頭就多一分輕松和坦蕩。當干部的,,只有不存貪欲才能做到處事公正,;你公正了,群眾才會打心眼里佩服你,、擁護你,。“還是那句話,,”他說,,“群眾是最亮的鏡子。我們應當經(jīng)常拿群眾這面鏡子照照自己,,看我們是不是干凈,、是不是有好的形象!”
在唐莊鎮(zhèn),,群眾就是干部的鏡子,。
“一切為了群眾,是干部的職責”
吳金印深知,,老百姓的心思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就是三條:有飯吃,有房住,,有錢花,。一句話,就是過上富裕的生活,。他說:“啥叫聯(lián)系群眾,?當干部的,把大伙領(lǐng)上致富路,,才是最大的聯(lián)系群眾,。”
為了讓群眾有飯吃,,幾十年來他造地不止,,人們稱他“造地書記”。
為了造地,,他在獅豹頭的山溝里,、河坡上搭起工棚住了8個寒暑,。
為了造地,他在十冬臘月跳進結(jié)冰的河水中壘石堰,。
為了造地,,他累得暈倒在地,在工程搶險中險些被滾石砸死,。
在獅豹頭,,吳金印帶領(lǐng)群眾在亂石滾滾的河灘和荒溝野嶺上造出了2400多畝旱澇保收田,解決了當?shù)厝罕姷臏仫枂栴},。
吳金印調(diào)任唐莊鎮(zhèn)黨委書記之后,,瞄上了鎮(zhèn)子西北方向那10多公里長的后山溝和10多公里長的十里溝。1992年10月,,他帶領(lǐng)唐莊鎮(zhèn)機關(guān)干部,,扛著鋪蓋卷,拉著鍋碗瓢盆和勞動工具,,在雜草叢生的后山溝安營扎寨,,組織起近萬人的造田大軍,開動3000多臺大小車輛和施工機械,,連續(xù)奮戰(zhàn)兩個月,,造出了1000多畝良田。第二年冬天,,他們又在十里溝造田1000多畝,。
2009年,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進入唐莊段,,占用耕地1420畝,,開挖土石方約740萬立方米,堆放這些土需要占用很多耕地,。吳金印決定抓住這個機遇,,用該工程剝離出來的耕作表層土在十里溝閘溝造田。經(jīng)過200多天奮戰(zhàn),,他們在這條荒溝里造出了1810畝良田,。如今,全長11.8公里的金門溝造田工程也已啟動,,工程完成后可新增耕地2600畝,。
荒溝造田,,荒山造田,,復耕廢棄窯場,復耕拆遷的村莊,,這些年來,,吳金印帶領(lǐng)唐莊鎮(zhèn)干部群眾造地1.5萬畝,。與此同時,他們對全鎮(zhèn)的荒山進行治理,,在山坡上修筑魚鱗坑以保住水土,,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壘上石堰,,將其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造田治山的日子里,吳金印和唐莊鎮(zhèn)干部吃住在四處漏風的工棚里,,天不亮就起來搬石運土,,掄錘打釬。2001年冬的一天,,干了一天活的吳金印,,夜里突然感到嚴重的腹疼。第二天,,他發(fā)現(xiàn)尿液帶血,。醫(yī)生建議他馬上到大醫(yī)院檢查。為了不影響工程進度,,他沒有驚動鎮(zhèn)里的干部,,只讓兒子陪著他到外地做了手術(shù)。傷口剛剛愈合,,他又馬上回到工地,,人們動情地說:“吳書記,你這樣干,,是在為俺老百姓拼命�,。 �
群眾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如何讓他們盡快過上小康生活,、過上城里人那樣的生活,是吳金印一個新的夢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提出在唐莊鎮(zhèn)的代莊、雙蘭,、石屏,、仁里屯等村搞新村規(guī)劃,建成了一批別墅式農(nóng)民新居,。2000年,,他們又制定了《唐莊鎮(zhèn)村莊規(guī)劃建設(shè)實施具體辦法》,,按高標準進行村莊綜合整治。如今,,唐莊鎮(zhèn)85%的農(nóng)戶住進了新居,。
說起新型社區(qū)建設(shè),四合社區(qū)的居民能講出一長串故事,。
2005年,,衛(wèi)輝市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谷駝,、張莊,、靳灣、虎掌溝這四個國家級貧困村劃歸唐莊鎮(zhèn),。這幾個村,,地處太行山區(qū),缺水少電,,交通不便,,當?shù)厝罕姵运y、吃糧難,、走路難,、看病難、上學難,、娶媳婦難,。劃歸唐莊鎮(zhèn)的第二天,吳金印就安排人往這幾個村送水,,并親自到群眾家中探望,。看到山里群眾的生活境況,,吳金印就跟大伙商量:能不能考慮搬下山去,,在鎮(zhèn)子附近交通便利、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建個新村,?村民們激動地說:“吳書記,,您是替俺辦好事哩,俺聽您的,!”
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吳金印又帶著社區(qū)規(guī)劃和住房圖紙,挨家挨戶征求意見,、商量建房標準,。從2008年開始,吳金印帶領(lǐng)鎮(zhèn)機關(guān)干部與群眾一起動手建設(shè)四合社區(qū)。鎮(zhèn)干部在建房工地上勞動是盡義務,,村民出工卻可以拿到工錢,,用村民的話說就是“蓋房掙錢,,建我家園”,。這是一個以別墅為主、功能合理,、設(shè)施齊全的社區(qū),,設(shè)計標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落后,。鎮(zhèn)里不僅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社區(qū)公共設(shè)施建設(shè),,而且給每戶建別墅的村民補助2.5萬元。同時,,讓困難戶,、五保戶和殘疾人免費住進了社區(qū)公寓樓。
那天,,走在四合社區(qū)的感恩路上,,71歲的村民王法對記者說:“你看這房子多好,你看這路多光,,你看這路燈多亮,,真跟做夢一樣……”他說,入住社區(qū)那天,,村民們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口號:“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吳書記,!”
對于城鎮(zhèn)化建設(shè),,吳金印想得很深。他覺得,,城鎮(zhèn)化絕不僅僅是蓋一些新樓讓大家搬進去這么簡單,,關(guān)鍵是要解決好群眾的就業(yè)和生活保障問題。為此,,唐莊鎮(zhèn)作出規(guī)定,,凡是因建廠、建社區(qū),、建公益事業(yè)等占地人均三分以上(含三分)的戶,,鎮(zhèn)政府出資每人每年50元參加新型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鎮(zhèn)里還規(guī)定,,完全沒有土地的農(nóng)戶,,全家享受低保;現(xiàn)有土地人均三分以下(含三分)的農(nóng)戶,60周歲以上的老人和17歲以下的孩子享受低保,;現(xiàn)有土地人均五分以下(含五分)的農(nóng)戶,,60周歲以上的老人享受低保。同時保證每戶一至三口至少有一人就業(yè),,四至六口至少有兩人就業(yè),,七口以上至少有三人就業(yè)。鎮(zhèn)里還通過貼息貸款,、提供信息服務等多種方式,,扶持農(nóng)村社區(qū)居民成立了種植、養(yǎng)殖,、運輸?shù)群献魃�,,促進了居民就業(yè),提高了農(nóng)民收入,。
吳金印深知無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多年來他始終把發(fā)展工業(yè)作為帶領(lǐng)群眾奔富路的重要途徑。上世紀80年代末,,唐莊鎮(zhèn)大力發(fā)展“石頭經(jīng)濟”,,辦起了100多家石砟廠、一家上規(guī)模的水泥廠和一批石灰窯,,使西部山區(qū)群眾迅速致富,。當發(fā)現(xiàn)粉塵污染給周邊群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時,吳金印聽從群眾意見,,決定關(guān)停污染嚴重的石砟廠和石灰窯,。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吳金印就跟大家說:“咱發(fā)展經(jīng)濟還不是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如果環(huán)境破壞了,就是給個金娃娃也不能抱,,咱絕不能干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事情,!”最終,他們將8家規(guī)模較大,、環(huán)保達標的石頭加工企業(yè)遷往深山區(qū),,其余的石砟廠、磚窯,、石灰窯全部拆除,。
10多年來,唐莊鎮(zhèn)先后投資5億多元,,在10平方公里的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修筑了五縱五橫10條高標準公路,,鋪設(shè)供水管網(wǎng)6.5萬米,,排水管網(wǎng)6萬米,建設(shè)110千伏變電站2座,、小型變電站10多座,,建設(shè)日供水1萬噸的水廠2個、日處理2萬噸污水處理廠一座,,西氣東輸?shù)奶烊粴廨椛滏?zhèn)區(qū)各個廠礦和村莊,,實現(xiàn)了路、水,、電,、氣,、通訊,、綠化、美化等七通一平,。同時,,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跟蹤服務等方面實行一站式,、零障礙、心貼心服務,。他們通過營造良好投資環(huán)境,,吸引世界500強和國內(nèi)500強企業(yè)前來投資建廠。
2010年,,為了吸引世界500強企業(yè)百威英博啤酒集團在唐莊投資建廠,,吳金印一次一次奔赴該集團總部所在地上海,誠懇地邀請他們到唐莊考察,。一連幾天,,吳金印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兩眼熬得通紅,。百威英博啤酒集團高層被吳金印的真情所打動,,在綜合評估各方面條件之后,決定把投資27億元,、年產(chǎn)啤酒100萬噸的項目放在唐莊鎮(zhèn),。該集團一位高管說,他們選擇唐莊鎮(zhèn),,除了這里的環(huán)境好,、基礎(chǔ)設(shè)施完備之外,主要是欽佩吳金印的人品和能力,。
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
2011年2月20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團決定要在3月19日舉行唐莊項目奠基儀式。在短短28天內(nèi)拉80多萬立方米土方,、平出600畝大的工地,,這是連對方都感到難以完成的任務。吳金印動員全鎮(zhèn)機關(guān)干部搬進工棚,,展開工程大會戰(zhàn),。幾十輛鏟車、推土機,,幾百輛大卡車日夜不停地工作,,吳金印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在工程最緊要的幾天里,,他更是徹夜不眠,,硬是在規(guī)定時間里完成了任務。該集團老總緊緊握住吳金印的手,,說:“這是了不起的‘唐莊速度’,,這是你們在百威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奇跡!”
接下來,,世界500強北新建材來了,,國內(nèi)500強六和集團來了,國內(nèi)最大的塑料薄膜項目銀金達開工了,。目前,,唐莊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引進企業(yè)30多家,2012年該集聚區(qū)內(nèi)的工業(yè)總產(chǎn)值達到33.8億元,,財政收入超億元,。在三至五年內(nèi),這個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內(nèi)的幾家大型企業(yè),,產(chǎn)值合計將超過100億元,,稅后財政收入將超過10億元。
在溫康社區(qū)的馬路邊上,,吳金印跟記者一板一眼地描繪著唐莊的“四化”——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和環(huán)境生態(tài)化的前景,。他說:“說一千道一萬,,誰能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群眾就愿意跟著誰,。明白了這個理兒,,我就想啊,一切為了群眾,,是干部的職責,,只要群眾還需要我,,我就會一個勁兒地干下去,決不松勁兒……”
今年8月28日下午,,記者來到唐莊鎮(zhèn)西邊的龍山,。這里原本是一座荒山,如今漫山的魚鱗坑像紛披的龍鱗,,整座大山宛若栩栩如生的飛龍,,600多萬株樹木已蔚然成林,置身其間,,清風徐來,,鳥語陣陣。
在通往山頂?shù)乃嗦飞�,,我們遇到了護林員李慶一和原德臣,。他們是附近的村民,都60多歲了,,聽說我們是來采訪吳金印的,,就動情地講起了“唐公山”的故事,。
這個龍山,,從前是出了名的“老狼窩”,是吳金印帶領(lǐng)全鎮(zhèn)干部群眾把這光禿禿的石頭山變成了“花果山”,。大家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頭,私下里謀劃著要把這山命名為“吳公山”,,以紀念吳書記的功德,。今年6月下旬,他倆瞅準吳金印與鎮(zhèn)干部外出學習的空當,,悄悄找來工匠,,趕在七一黨的生日這天把“吳公山”這三個字刻在了龍山的山崖上。
吳金印回來看到了,,大惱,,打聽到是他們幾個干的,就把他們狠狠地訓了一頓,,命令他們把那個“吳”字改成“唐”字,。他說:“我吳金印有多大本事,敢貪這個功,!難道這山是我一個人綠化的,,這坡是我一個人改造的?咋能把功勞記到我一個人身上,?如果一定要刻字紀念,,那就應該寫成‘唐公山’——‘唐公’就是唐莊公民,、唐莊公眾�,!�
聽著故事,,我們不知不覺登臨龍山之巔。放眼望去,,天遠地闊,,沃野如錦,眼前的景象層層鋪開,,恍若一個連天接地的夢境——
那一片鋪向天邊的濃綠,,是新造田地上的玉米、大豆和芝麻吧,。綠浪如海,,滾滾滔滔,正與太行深處獅豹頭山間大片大片水澆地里的莊稼遙相呼應,,它們是在回憶和講述那令人感念不已的溫飽夢嗎,?
在公路之間,在綠樹叢中,,在金色的陽光里,,輝映著、站立著,、擴展著的是一家一家工廠,。它們在唐莊的土地上集結(jié)成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現(xiàn)代,,耀眼,,如同一片挺舉的臂膀,高高地托起富裕而和諧的小康夢,。
是新型農(nóng)村社區(qū)嗎,?是的。一個,,兩個,,三個,無數(shù)個,,連成片,,它們背負著幼兒園、學校,、醫(yī)院,、超市、敬老院,、文化大院,,正在大步追趕現(xiàn)代化的城區(qū),。這是一個正在演繹著的多姿多彩的城鎮(zhèn)夢。
而此刻,,追夢的吳金印卻沉默得像一位老農(nóng),,正扛著他那從不離身的工具,沿著山路大步走著,。這條路,,通向鄉(xiāng)村,通向工廠,,通向社區(qū),,通向百姓的家門,通向一個無比絢麗的夢境,,連接著太陽一樣冉冉上升的中國夢……
在唐莊鎮(zhèn),,當?shù)厝罕娒看我姷絽墙鹩】傆姓f不完的知心話。 河南日報記者 史長來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