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誰來養(yǎng)活中國?”
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yè)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lián)組會時,回應了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端不穩(wěn)自己的飯碗,,就會受制于人,。”“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yǎng)活自己,�,!�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時政微觀察》帶你深刻感悟總書記對糧食安全的念茲在茲,。
農業(yè)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旦農業(yè)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么現(xiàn)代化建設,?只有農業(yè)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wěn)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zhàn)略主動,�,!�
種子,農業(yè)的“芯片”,。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吹截S收在望,總書記指出,,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2022年4月10日,海南考察第一站,,總書記走進三亞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叮囑道:“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wěn)中國飯碗,才能實現(xiàn)糧食安全,�,!�
讓中國碗裝滿中國糧,離不開廣大農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wěn)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qū)抓糧有積極性”,。
今年3月,在湖南常德考察時,,總書記來到港中坪村種糧大戶戴宏家中看望,。戴宏告訴總書記,自己承包了480多畝水田,,全部種植雙季稻,,去年種田純收入55萬多元,政府還補貼了7萬多元,�,?倳浡犃耸指吲d:“種糧戶不能吃虧,有錢賺,,才有種糧積極性,。”
2022年6月,,總書記在給種糧大戶徐淙祥的回信中寫道:“這些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希望種糧大戶發(fā)揮規(guī)模經營優(yōu)勢,,積極應用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從東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從南繁基地到魚米之鄉(xiāng),,田埂上的諄諄叮囑,聲聲在耳,,飽含總書記對“端牢中國飯碗”的殷殷期盼,。
地處渤海之濱的河北滄州,土壤鹽堿化程度高,,有大片的中低產田和鹽堿荒地,。近年來,通過培育耐鹽堿,、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改良生產栽培技術,鹽堿地逐步變身“大糧倉”,。
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深入田間考察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yè)化情況,。望著廣袤的田野,總書記思慮深遠:“全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適宜種植糧食的5億畝,,如果能開發(fā)利用,對于擴大我國耕地面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專門考察了耐鹽堿作物培育情況,并勉勵大家:“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fā)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fā)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耕地保護問題,。
2022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根基,。東折騰一下、西折騰一下,,18億畝耕地紅線怎么保得住呢,,14億多人的飯碗怎么端得牢呢?”“決不允許任何人在耕地保護上搞變通,、做手腳,,‘崽賣爺田心不疼’�,!�
一記記響鼓重錘,,正是于安思危、于治憂亂的深遠考量,。
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公開發(fā)布,。意見要求,“在保持耕地數(shù)量總體穩(wěn)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田水利建設相結合,真正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
在福建東部海域,,一列列網箱如同阡陌縱橫的海上農田,源源不斷產出海產品,。30多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立足當?shù)刭Y源特色,推動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從那時起,寧德山間、海邊,,水果種植和水產養(yǎng)殖開發(fā)如火如荼開展,。
回憶起在福建工作的經歷,習近平總書記說:“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
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食物觀的闡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他強調:“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yè)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fā)食物資源,。”
在位于廣東省湛江市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yǎng)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選育養(yǎng)殖池里,,金鯧,、海鱸、石斑等各類魚種活蹦翻騰,。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踏上浮排,邊走邊看,,贊嘆眼前景象“真是翻江倒�,!薄�
2030年廣東預計年新增海魚產品201萬噸,,按照等量蛋白質換算,,相當于養(yǎng)豬3045萬頭或養(yǎng)鴨15.4億只,。總書記聽取匯報后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樹立大農業(yè),、大食物觀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再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大食物觀正從更廣維度筑牢中國的糧食安全屏障。
如今,,耕地之外,,廣闊的海洋、森林,、草原等,,都是讓中國飯碗更豐盛的底氣。2023年,,中國經濟林產量達2.26億噸,,森林食物成為繼糧食、蔬菜后的第三大農產品,。截至2023年6月,,中國深遠海養(yǎng)殖水體近4400萬立方米,產量40萬噸,,“藍色牧場”已深入遠洋,。
倉廩實,,天下安。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zhàn)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zhàn)略問題,。“看看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13908億斤,,連續(xù)9年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連續(xù)多年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中國飯碗不僅端得更穩(wěn),,成色也更足,!
《時政微觀察》近期內容>>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誰來養(yǎng)活中國,?”
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yè)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lián)組會時,,回應了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端不穩(wěn)自己的飯碗,就會受制于人,�,!薄爸袊孔粤Ω约吼B(yǎng)活自己,�,!�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時政微觀察》帶你深刻感悟總書記對糧食安全的念茲在茲,。
農業(yè)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旦農業(yè)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么現(xiàn)代化建設,?只有農業(yè)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wěn)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zhàn)略主動�,!�
種子,,農業(yè)的“芯片”。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吹截S收在望,,總書記指出,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2022年4月10日,,海南考察第一站,,總書記走進三亞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叮囑道:“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wěn)中國飯碗,,才能實現(xiàn)糧食安全�,!�
讓中國碗裝滿中國糧,,離不開廣大農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wěn)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qū)抓糧有積極性”,。
今年3月,,在湖南常德考察時,總書記來到港中坪村種糧大戶戴宏家中看望,。戴宏告訴總書記,,自己承包了480多畝水田,,全部種植雙季稻,去年種田純收入55萬多元,,政府還補貼了7萬多元,。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種糧戶不能吃虧,,有錢賺,,才有種糧積極性�,!�
2022年6月,,總書記在給種糧大戶徐淙祥的回信中寫道:“這些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希望種糧大戶發(fā)揮規(guī)模經營優(yōu)勢,積極應用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從東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從南繁基地到魚米之鄉(xiāng),,田埂上的諄諄叮囑,聲聲在耳,,飽含總書記對“端牢中國飯碗”的殷殷期盼,。
地處渤海之濱的河北滄州,土壤鹽堿化程度高,,有大片的中低產田和鹽堿荒地,。近年來,通過培育耐鹽堿,、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改良生產栽培技術,鹽堿地逐步變身“大糧倉”,。
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深入田間考察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yè)化情況,。望著廣袤的田野,,總書記思慮深遠:“全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適宜種植糧食的5億畝,,如果能開發(fā)利用,,對于擴大我國耕地面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專門考察了耐鹽堿作物培育情況,,并勉勵大家:“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fā)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fā)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耕地保護問題,。
2022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根基,。東折騰一下,、西折騰一下,18億畝耕地紅線怎么保得住呢,,14億多人的飯碗怎么端得牢呢,?”“決不允許任何人在耕地保護上搞變通、做手腳,,‘崽賣爺田心不疼’,。”
一記記響鼓重錘,,正是于安思危,、于治憂亂的深遠考量。
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公開發(fā)布。意見要求,,“在保持耕地數(shù)量總體穩(wěn)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田水利建設相結合,,真正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
在福建東部海域,一列列網箱如同阡陌縱橫的海上農田,,源源不斷產出海產品,。30多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立足當?shù)刭Y源特色,,推動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從那時起,,寧德山間,、海邊,水果種植和水產養(yǎng)殖開發(fā)如火如荼開展,。
回憶起在福建工作的經歷,,習近平總書記說:“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
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食物觀的闡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他強調:“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yè)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fā)食物資源,�,!�
在位于廣東省湛江市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yǎng)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選育養(yǎng)殖池里,金鯧,、海鱸,、石斑等各類魚種活蹦翻騰。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踏上浮排,,邊走邊看,贊嘆眼前景象“真是翻江倒�,!�,。
2030年廣東預計年新增海魚產品201萬噸,按照等量蛋白質換算,,相當于養(yǎng)豬3045萬頭或養(yǎng)鴨15.4億只,。總書記聽取匯報后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樹立大農業(yè),、大食物觀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再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大食物觀正從更廣維度筑牢中國的糧食安全屏障,。
如今,耕地之外,廣闊的海洋,、森林,、草原等,都是讓中國飯碗更豐盛的底氣,。2023年,,中國經濟林產量達2.26億噸,森林食物成為繼糧食,、蔬菜后的第三大農產品,。截至2023年6月,中國深遠海養(yǎng)殖水體近4400萬立方米,,產量40萬噸,,“藍色牧場”已深入遠洋。
倉廩實,天下安,。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zhàn)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zhàn)略問題,�,!翱纯词澜缟险嬲龔姶蟮膰摇]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13908億斤,,連續(xù)9年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連續(xù)多年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中國飯碗不僅端得更穩(wěn),成色也更足,!
《時政微觀察》近期內容>>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