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頻道
高原春來萬象新,,不誤農時不負春。
眼下,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哈尼梯田迎來春耕好時節(jié),,農戶們利用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開啟“春忙”新模式,,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景徐徐展開,。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是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遺產,。元陽哈尼梯田,屬哈尼梯田的核心區(qū),,有著“云上梯田”的美稱,。千百年來,這里的哈尼族群眾世代以種紅米為生,。
清晨,,連片的哈尼梯田被朝霞緩緩照亮,。不久前,在元陽縣牛角寨鎮(zhèn)平安寨村,,村民們聚集在一起,,有序等待縣里來發(fā)放紅米稻種。工作人員忙著仔細核對農戶名單和播種面積,。
元陽縣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總經理沈鴻文說,,為了改善紅米品質,今年發(fā)放的水稻品種是“滇紅151”和“滇紅727”,,據測算每畝產量逾500公斤,,與老品種“紅陽3號”相比增產14%以上,農戶每畝可增收300元至400元,。
在發(fā)放現(xiàn)場,,牛角寨鎮(zhèn)果期村村民白染落與大家交流著春耕進展。白染落說:“發(fā)了新稻種,,全家人都得動起來,,整理秧床、播撒稻種,、覆蓋薄膜,。”
近年來,,為確保紅米品質及原料供應,,元陽縣投入784萬元用于發(fā)展紅米籽種基地。其中,,300萬元用于紅稻籽種發(fā)放,,484萬元用于建設紅稻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讓哈尼梯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農耕文化得以永久保護和永續(xù)利用,,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開秧門”是哈尼族村寨迎接播種的一種傳統(tǒng)古樸的儀式,標志著春耕生產正式開始,,并祈禱糧食豐收,。
在元陽縣沙拉托鄉(xiāng)的哈尼梯田緩沖區(qū),當地舉行“開秧門”活動,,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祈福,,他們載歌載舞,迎接春耕的到來,。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州級傳承人羅們妹說:“這是我們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民俗,,一邊栽秧一邊唱歌,一邊跳樂作舞,意味著稻谷會飽滿,、豐收,。”
歌聲在梯田間飄蕩,,村民們懷著歡快的心情拔秧,、插秧……一排排蔥綠的秧苗整齊地排列于田間,微風吹過,,秧苗輕輕搖擺,,蕩漾起無限生機。
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哈尼梯田兼收并蓄,。
面對水稻種植山地田塊小、機耕難以施展的難題,,元陽縣探索出“無人機+機械化”的山地梯田水稻種植新模式,,如今已在馬街鄉(xiāng)和牛角寨鎮(zhèn)開展試驗示范,示范田共計306畝,。
“現(xiàn)在的技術真神奇,,不用撒秧、拔秧,、插秧,,無人機直接精準播種,省時又省力,�,!瘪R街鄉(xiāng)三合寨村村民白正祥感慨道,“連運輸,、病蟲害防治都能用無人機搞定,,我們種田更輕松了�,!�
元陽縣農業(yè)農村和科學技術局農機管理站站長黃沖告訴記者,,這項新探索提升了當地部分地區(qū)的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省去傳統(tǒng)種植中的人工播種,、秧苗管理等繁瑣環(huán)節(jié),,能大幅降低勞動力和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種植效益,。
保春耕才能促糧食穩(wěn)產增產,。開春以來,元陽縣組織農業(yè),、農機,、市場監(jiān)管等部門開展農業(yè)專項整治行動,,確保農戶用得上“放心種”“放心藥”和“放心肥”。
當地還派出技術力量,,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強化指導服務,。目前,全縣已完成大春糧食播種18.48萬畝,,其中水稻7.5萬畝,,哈尼梯田逐漸披上一襲綠色新裝。
傳承千年農耕文明,,哈尼梯田永葆生機,。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高原春來萬象新,,不誤農時不負春,。
眼下,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哈尼梯田迎來春耕好時節(jié),,農戶們利用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開啟“春忙”新模式,,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景徐徐展開,。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是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遺產,。元陽哈尼梯田,,屬哈尼梯田的核心區(qū),有著“云上梯田”的美稱,。千百年來,,這里的哈尼族群眾世代以種紅米為生。
清晨,,連片的哈尼梯田被朝霞緩緩照亮,。不久前,在元陽縣牛角寨鎮(zhèn)平安寨村,,村民們聚集在一起,,有序等待縣里來發(fā)放紅米稻種。工作人員忙著仔細核對農戶名單和播種面積,。
元陽縣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總經理沈鴻文說,,為了改善紅米品質,今年發(fā)放的水稻品種是“滇紅151”和“滇紅727”,,據測算每畝產量逾500公斤,,與老品種“紅陽3號”相比增產14%以上,農戶每畝可增收300元至400元,。
在發(fā)放現(xiàn)場,,牛角寨鎮(zhèn)果期村村民白染落與大家交流著春耕進展,。白染落說:“發(fā)了新稻種,全家人都得動起來,,整理秧床,、播撒稻種、覆蓋薄膜,�,!�
近年來,為確保紅米品質及原料供應,,元陽縣投入784萬元用于發(fā)展紅米籽種基地。其中,,300萬元用于紅稻籽種發(fā)放,,484萬元用于建設紅稻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讓哈尼梯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農耕文化得以永久保護和永續(xù)利用,,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開秧門”是哈尼族村寨迎接播種的一種傳統(tǒng)古樸的儀式,標志著春耕生產正式開始,,并祈禱糧食豐收,。
在元陽縣沙拉托鄉(xiāng)的哈尼梯田緩沖區(qū),當地舉行“開秧門”活動,,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祈福,,他們載歌載舞,迎接春耕的到來,。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州級傳承人羅們妹說:“這是我們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民俗,,一邊栽秧一邊唱歌,一邊跳樂作舞,,意味著稻谷會飽滿,、豐收�,!�
歌聲在梯田間飄蕩,,村民們懷著歡快的心情拔秧、插秧……一排排蔥綠的秧苗整齊地排列于田間,,微風吹過,,秧苗輕輕搖擺,蕩漾起無限生機,。
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哈尼梯田兼收并蓄。
面對水稻種植山地田塊小,、機耕難以施展的難題,,元陽縣探索出“無人機+機械化”的山地梯田水稻種植新模式,,如今已在馬街鄉(xiāng)和牛角寨鎮(zhèn)開展試驗示范,示范田共計306畝,。
“現(xiàn)在的技術真神奇,,不用撒秧、拔秧,、插秧,,無人機直接精準播種,省時又省力,�,!瘪R街鄉(xiāng)三合寨村村民白正祥感慨道,“連運輸,、病蟲害防治都能用無人機搞定,,我們種田更輕松了�,!�
元陽縣農業(yè)農村和科學技術局農機管理站站長黃沖告訴記者,,這項新探索提升了當地部分地區(qū)的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省去傳統(tǒng)種植中的人工播種,、秧苗管理等繁瑣環(huán)節(jié),,能大幅降低勞動力和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種植效益,。
保春耕才能促糧食穩(wěn)產增產,。開春以來,元陽縣組織農業(yè),、農機,、市場監(jiān)管等部門開展農業(yè)專項整治行動,確保農戶用得上“放心種”“放心藥”和“放心肥”,。
當地還派出技術力量,,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強化指導服務,。目前,全縣已完成大春糧食播種18.48萬畝,,其中水稻7.5萬畝,,哈尼梯田逐漸披上一襲綠色新裝。
傳承千年農耕文明,,哈尼梯田永葆生機,。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