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月17日,,中央網(wǎng)信辦舉行“團結(jié)奮進新征程 奮楫揚帆再出發(fā)”2023年網(wǎng)上重大主題宣傳和重大議題設置發(fā)布啟動儀式,河南組織策劃的“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wǎng)上主題宣傳,,作為中央網(wǎng)信辦遴選的開年六個重大主題項目之一,,在河南安陽同步啟動。

文字是人類的足跡,。從5400年前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粘壓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到5000年前古代埃及人刻寫在神廟石碑上的神文圣書,,再到3000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甲骨文,文字推動了歷史,,也記錄了歷史,。
2月17日,中央網(wǎng)信辦舉行“團結(jié)奮進新征程 奮楫揚帆再出發(fā)”2023年網(wǎng)上重大主題宣傳和重大議題設置發(fā)布啟動儀式,,河南組織策劃的“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wǎng)上主題宣傳,,作為中央網(wǎng)信辦遴選的開年六個重大主題項目之一,在河南安陽同步啟動,。

甲骨文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是漢字的源頭。它與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樣,在各自的環(huán)境中獨立誕生,,但傳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漢字,。
來到中國文字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字坊,,它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用殷商時期青銅器上的典型圖案裝飾,,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標志性符號,。穿越字坊,就是通向主體館的主干道,,兩旁是由28塊青銅制成的甲骨片組成的甲骨碑林,,包含著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

中國文字博物館主體館為“宣文館”,。采用“后現(xiàn)代”理念,,造型以殷商時期高級宮殿建筑形象為基本元素,取材于甲骨文中的“墉”字,,即在四面斜坡的夯土臺上建造大(太音)室。主體建筑采用殷商時期的饕餮紋,、蟠螭紋圖案浮雕金頂,,紅黑圖案的雕墻,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風格,。
據(jù)講解員李鑫介紹,,中國文字博物館一期工程于2009年11月16日震撼開館。2022年11月16日,,續(xù)建工程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兩期工程以及配套建設的漢字公園總占地470畝,,建筑面積9萬多平方米。中國文字博物館整體建設包括字坊,、甲骨碑林主題廣場,、主體館“宣文館”、續(xù)建東館“徽文館”,、續(xù)建西館“博文館”,,以及在博物館東西兩側(cè)的漢字公園。

中國文字博物館基本陳展“中國文字發(fā)展史”展示著漢字起源階段的文明脈動,。從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的刻畫符號,,到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再到秦朝大一統(tǒng)結(jié)束了諸侯混亂期,“書同文”將不同族群焊接成一個偉大的民族,。歲月變遷,,天下分分合合,但“書”必“同文”成為漢字頑強堅持的原則,,成為華夏兒女剪割不斷的紐帶,。也正是從秦開始,漢字形態(tài)再無大變動,。
同時,,展覽展示了近代以來漢字跌宕起伏的傳播過程:從蔡倫造紙到印刷術(shù),從新文化運動“廢除漢字”的聲音,,到1960年《簡化漢字總表》發(fā)布,,再到五筆字型輸入法的問世……穿越了幾千年時空的漢字,與養(yǎng)育它的民族一起,,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站在一條小街上,,街兩旁茅舍儼然,,人來人往;突然,,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街的另一頭朝你走來,,人在右牛在左,越走越近,,讓人下意識地去避讓,,那一人一牛卻在眼前瞬間變化了,實際的形體崩散,,化成一個符號,,象形的符號,,這個符號也在不停變化,很快化成了簡體字――牧......在中國文字博物館的4D放映廳里,,文字的起源已經(jīng)不再是課本上枯燥的解釋和考究,,而變成了形象生動的故事。穿行在文字博物館里,,一個個躺在故紙堆里的歷史證據(jù)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在博物館高大宏偉卻不失溫馨的展廳各個角落里躍動著,散發(fā)著時光穿越的魅力,。
“這次有機會能夠來到安陽,,實地感受這些文物,內(nèi)心的澎湃感油然而生,,與3000年前的文物近距離接觸,,你會發(fā)現(xiàn)真的不一樣,我們常常在提倡講好河南故事,,更重要的是講好中國故事,,讓我們中國文化、中國故事傳播給更多的國外的朋友,,我覺得這是我們的擔當和使命,。”中國日報網(wǎng)中部區(qū)域政務負責人劉高磊說,,他想通過自己的筆和鏡頭,,來記錄和展示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記者 祝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