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一帆
3月1日,,舞陽縣馬村鄉(xiāng)前桃村的麥田上空飛來一個“新伙伴”——大疆T50農業(yè)無人機,,載著50公斤尿素,不到5分鐘,,5畝地就輕松完成追肥。
小麥在返青和起身階段需要追施氮肥,,但選擇追肥時間卻大有講究,。從地里抓起一把土搓開,微微黏手,�,!斑@樣的墑情正合適�,!蔽桕柨h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服務中心主任馮彥說,,“尿素是易溶顆粒肥,這樣的墑情兩到三天就能溶解,。天氣預報三天后還有一場小雨,,溶解后的尿素正好隨雨水到達小麥根系,,此時追肥剛剛好�,!�
這樣精準的施肥策略,,是農業(yè)部門從微信群里通知給全縣農戶的。幾天前,,種糧大戶朱振興在“‘三農’娘家服務群”中接收到最新的春管指導信息后,,適時給田地施上了肥。
朱振興是當?shù)氐摹懊恕�,,他流轉土地2000多畝,托管土地2.7萬畝,。但最讓他出名的,,還是2022年的夏收,他的小麥部分地塊畝產高達1005公斤,,實現(xiàn)了“噸糧”,。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朱振興的這片田位于16萬畝泥河洼滯洪區(qū)之中,,土壤是砂姜黑土。為啥叫砂姜黑土,?因為地里全是砂姜大小的“石頭蛋”,,肥料“吃”不動,,種子再好產量也上不去。
為了改良土壤提升肥力,,2020年,,朱振興的地第一次“吃”上了有機肥,。站在地頭,,他指了指1公里外的一排灰藍色廠房,,“那里就是雙匯育肥雞養(yǎng)殖場,廢棄的雞糞通過發(fā)酵制成有機肥還田,,能夠快速提升土壤肥力”。
同一年,,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也在此建成,。麥地里每隔30米豎立一個約1.2米高的噴灌頭,,放眼望去,,整齊劃一。順著噴灌管道往地底下80厘米,,是一張看不見的管道網,,管道的“上游”,,是坐落在田塊一旁的水肥一體化操控站,�,!案鶕�(jù)土壤的測試結果和作物的養(yǎng)分需求,,在肥料倉中添加相應配方肥,,然后設置噴灌高度、時長,,一鍵啟動,,節(jié)水節(jié)肥又增產�,!敝煺衽d說,。
這套組合拳的“魔力”在多方得到印證,。通過集成推廣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和施肥新機具的“三新”技術示范帶動,,我省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穩(wěn)步提升,,施用量持續(xù)降低,。2023年,,全省“三新”技術示范區(qū)化肥施用量降幅為4.3%,平均畝增產32公斤,、增收83元,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顯著。
據(jù)統(tǒng)計,,2023年全省農田有機肥料應用面積已達2770.7萬畝,,水肥一體化面積達800多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2億畝次以上,技術覆蓋率達到91.1%,。土壤的內生動力不斷被挖掘,。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所謂“新”,是指相對于傳統(tǒng)生產力而言的模式新,;“質”,,則是指科技含量高�,!叭隆奔杉夹g推廣以更少的資源投入生產出更高產更優(yōu)質的糧食,,提高了農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展示出農業(yè)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土壤是種子的‘加油站’,。研究顯示,,沃土對糧食基礎產量的貢獻率高達九成,�,!笔∞r科院土壤研究室主任黃紹敏表示,河南1.2億畝耕地,,其中四成高產田貢獻了六成的糧食產量,。由此可見,不斷挖掘土壤的內生動力,就是增產穩(wěn)產的新質生產力,。“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實現(xiàn)處處噸糧田都不是夢!”黃紹敏笑著說,。
專家點評
聚焦“三新”新質生產力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肥料科科長、研究員王小琳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科學施肥對于農業(yè)增產至關重要,。近年來,河南因地制宜集成“三新”技術模式(“三新”即: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施肥新機具),建設“三新”集成配套示范區(qū),,輻射帶動全省農用化肥使用量連續(xù)7年降低,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為實現(xiàn)化肥減量增效,、農民節(jié)本增收,促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河南“三新”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方面還存在基礎技術研發(fā)力度不足、應用范圍不廣等問題,,亟須加強“三新”技術攻關,推動“三新”技術熟化,,促進“三新”技術落地,。
圍繞產能提升,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依托河南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三新”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聚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對標國際先進,,強化創(chuàng)新驅動,,緊盯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突破一批重大瓶頸問題,,強化機藝融合、技物結合,、物械配套,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
瞄準集成配套,,突出示范引領,。以糧食作物為核心、以油料作物為重點,,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加強技術熟化和集成應用,集成推廣一批“三新”技術模式,,加快打造一批“三新”技術升級示范區(qū),,強化政策引導、示范帶動,,逐步擴大技術應用面積,,推動形成農業(yè)綠色生產方式。
積極整合資源,,構建長效機制。充分發(fā)揮經營主體的主力作用,,撬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積極發(fā)展統(tǒng)測統(tǒng)配、統(tǒng)供統(tǒng)施,、智能配肥等一體化“智能施肥云”服務,,構建政企、農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形成化肥減量化合力。
注重推廣實效,,強化宣傳培訓,。以“百縣千鄉(xiāng)萬戶”科學施肥技術培訓行動為依托,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三新”技術培訓、指導與宣傳,,加快培育一批“三新”技術示范頭雁,,引導農民樹立科學施肥觀念,營造全社會參與科學施肥的良好氛圍,。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一帆
3月1日,,舞陽縣馬村鄉(xiāng)前桃村的麥田上空飛來一個“新伙伴”——大疆T50農業(yè)無人機,載著50公斤尿素,,不到5分鐘,,5畝地就輕松完成追肥。
小麥在返青和起身階段需要追施氮肥,,但選擇追肥時間卻大有講究,。從地里抓起一把土搓開,微微黏手,�,!斑@樣的墑情正合適,�,!蔽桕柨h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服務中心主任馮彥說,,“尿素是易溶顆粒肥,這樣的墑情兩到三天就能溶解,。天氣預報三天后還有一場小雨,,溶解后的尿素正好隨雨水到達小麥根系,此時追肥剛剛好,�,!�
這樣精準的施肥策略,是農業(yè)部門從微信群里通知給全縣農戶的,。幾天前,,種糧大戶朱振興在“‘三農’娘家服務群”中接收到最新的春管指導信息后,適時給田地施上了肥,。
朱振興是當?shù)氐摹懊恕�,,他流轉土地2000多畝,托管土地2.7萬畝,。但最讓他出名的,,還是2022年的夏收,他的小麥部分地塊畝產高達1005公斤,,實現(xiàn)了“噸糧”,。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朱振興的這片田位于16萬畝泥河洼滯洪區(qū)之中,,土壤是砂姜黑土。為啥叫砂姜黑土,?因為地里全是砂姜大小的“石頭蛋”,,肥料“吃”不動,種子再好產量也上不去,。
為了改良土壤提升肥力,,2020年,朱振興的地第一次“吃”上了有機肥,。站在地頭,,他指了指1公里外的一排灰藍色廠房,“那里就是雙匯育肥雞養(yǎng)殖場,,廢棄的雞糞通過發(fā)酵制成有機肥還田,,能夠快速提升土壤肥力”。
同一年,,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也在此建成,。麥地里每隔30米豎立一個約1.2米高的噴灌頭,,放眼望去,整齊劃一,。順著噴灌管道往地底下80厘米,,是一張看不見的管道網,管道的“上游”,,是坐落在田塊一旁的水肥一體化操控站,。“根據(jù)土壤的測試結果和作物的養(yǎng)分需求,,在肥料倉中添加相應配方肥,,然后設置噴灌高度、時長,,一鍵啟動,,節(jié)水節(jié)肥又增產�,!敝煺衽d說,。
這套組合拳的“魔力”在多方得到印證。通過集成推廣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和施肥新機具的“三新”技術示范帶動,,我省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穩(wěn)步提升,施用量持續(xù)降低,。2023年,,全省“三新”技術示范區(qū)化肥施用量降幅為4.3%,平均畝增產32公斤,、增收83元,,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顯著,。
據(jù)統(tǒng)計,2023年全省農田有機肥料應用面積已達2770.7萬畝,,水肥一體化面積達800多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2億畝次以上,技術覆蓋率達到91.1%,。土壤的內生動力不斷被挖掘,。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所謂“新”,,是指相對于傳統(tǒng)生產力而言的模式新;“質”,,則是指科技含量高,�,!叭隆奔杉夹g推廣以更少的資源投入生產出更高產更優(yōu)質的糧食,提高了農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展示出農業(yè)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土壤是種子的‘加油站’。研究顯示,,沃土對糧食基礎產量的貢獻率高達九成,。”省農科院土壤研究室主任黃紹敏表示,,河南1.2億畝耕地,其中四成高產田貢獻了六成的糧食產量,。由此可見,,不斷挖掘土壤的內生動力,就是增產穩(wěn)產的新質生產力,�,!耙苍S在不久的將來,實現(xiàn)處處噸糧田都不是夢,!”黃紹敏笑著說,。
專家點評
聚焦“三新”新質生產力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肥料科科長、研究員王小琳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科學施肥對于農業(yè)增產至關重要,。近年來,河南因地制宜集成“三新”技術模式(“三新”即: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施肥新機具),建設“三新”集成配套示范區(qū),,輻射帶動全省農用化肥使用量連續(xù)7年降低,,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為實現(xiàn)化肥減量增效,、農民節(jié)本增收,,促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河南“三新”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方面還存在基礎技術研發(fā)力度不足,、應用范圍不廣等問題,亟須加強“三新”技術攻關,,推動“三新”技術熟化,,促進“三新”技術落地。
圍繞產能提升,,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依托河南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三新”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聚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對標國際先進,強化創(chuàng)新驅動,,緊盯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突破一批重大瓶頸問題,,強化機藝融合、技物結合,、物械配套,,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
瞄準集成配套,,突出示范引領,。以糧食作物為核心、以油料作物為重點,,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加強技術熟化和集成應用,集成推廣一批“三新”技術模式,,加快打造一批“三新”技術升級示范區(qū),,強化政策引導、示范帶動,,逐步擴大技術應用面積,,推動形成農業(yè)綠色生產方式,。
積極整合資源,構建長效機制。充分發(fā)揮經營主體的主力作用,,撬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積極發(fā)展統(tǒng)測統(tǒng)配,、統(tǒng)供統(tǒng)施,、智能配肥等一體化“智能施肥云”服務,構建政企,、農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形成化肥減量化合力。
注重推廣實效,,強化宣傳培訓,。以“百縣千鄉(xiāng)萬戶”科學施肥技術培訓行動為依托,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三新”技術培訓,、指導與宣傳,,加快培育一批“三新”技術示范頭雁,,引導農民樹立科學施肥觀念,營造全社會參與科學施肥的良好氛圍,。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