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明
經典山陽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關于其籍貫,,他在《送獨孤申叔序》一文中自言:“河東,,古吾土也�,!薄杜f唐書·柳宗元傳》也說他是河東人,。《新唐書·柳宗元傳》則言:“其先蓋河東人,�,!边@里的河東指的是秦漢以來的河東郡(今山西省西南部)。秦置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省夏縣禹王村),,轄境相當今山西沁水以西、霍縣以南地區(qū),,漢因之,。具體是河東郡那個縣,在史書,、柳宗元的文集,、好友劉禹錫文章中都明確稱其為“河東解人”。
一
唐人尚郡望(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如與柳宗元同時期的韓愈,,因郡望昌黎,自稱韓昌黎,,其實他是河陽(今河南孟州)人,。柳氏與裴氏、薛氏為河東望族,,柳氏以河東為郡望,,稱河東柳氏。根據眾多出土的唐代河東柳氏墓志,,河東為柳氏的郡望,,而非籍貫。柳宗元自己以及史書中稱“河東人”,,其實說的是郡望,,綜合考察柳宗元一生的足跡,他從未留下回到河東的文章或詩篇,,也應該從未回過河東解縣(今屬山西運城),。當然,,如果上溯至柳氏的先祖,的確曾生活在河東,,故河東既是柳宗元的郡望,,也是其祖居地。
唐大歷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長安,,時其父柳鎮(zhèn)任長安主薄。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次年歸葬長安萬年縣祖塋。因此柳宗元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均為長安,,這一點毫無異議,。
籍貫是一個人祖輩、父輩的居住地,。柳宗元曾祖柳從俗,、祖父柳察躬、父柳鎮(zhèn),,特別是其曾祖,、祖父的居住地,一直以來因缺乏文獻記載,,莫知其詳,。直到柳從俗墓志的出現(xiàn),結合其他河東柳氏家族的墓志,,讓我們對柳宗元祖輩遷徙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柳宗元曾祖,文獻記載為柳從裕,。2012年,,河南孟州出土了柳從俗的墓志,志蓋題“大唐故柳府君墓志銘”,,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錯誤,,按墓志其曾祖應為柳從俗。該墓志拓片收錄于毛陽光編《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據墓志,,墓主柳從俗,“河東解人也”,,曾祖柳旦,,祖父柳楷,父柳子夏,。其生于唐咸亨元年(670年),,“天寶七載二月十日怛化于河內郡河內縣之里第,,春秋七十九”。其以門蔭宿衛(wèi)殿省,,歷官相州鄴縣尉,、并州太原縣尉,、太原府祁縣尉,、洺州洺水縣令,以景城郡清池縣令致仕,,授散朝大夫,,從五品下。柳從俗一生輾轉多地,,歷官都是基層官員,,河內郡并非其仕宦之地,他終老于河內縣(今河南沁陽)私宅,,并于唐天寶七年(748年)與夫人長孫氏“合葬于河南府河陽縣湨梁鄉(xiāng)之原,,侍先塋”,可以說明其已經舉家定居河內,,而“侍先塋”,,似乎表明在河陽還有柳氏先人的墓葬。唐顯慶二年(657年)十二月九日,,“廢谷州,,以福昌、新安,、澠池,、永寧四縣,并懷州之河陽,、濟源,、溫縣、王屋,、鄭州汜水,,并隸洛州”,原隸屬懷州的河陽改隸洛陽,。柳從俗死后葬于河陽,,這里南面大河,遙望東都,,雖非洛陽北邙,,也不失為風水寶地。
二
柳氏自秦末定居河東解縣后,,子孫繁衍,,成河東望族之一,。西晉滅亡后,河東柳氏一部分留守河東,,一部分向南遷徙,,并且分為兩路:柳恭一支遷于汝、穎(今河南臨汝和安徽阜陽),,為西眷,;另外一支由柳卓率領徙居襄陽(今湖北襄陽),為東眷,,但均以河東為郡望,,自稱“河東柳氏”。
隋朝建立后,,東眷,、西眷及其他柳氏支系后裔紛紛北歸,許多重要人物在隋朝政權中任職,,一直到唐朝,。據出土于洛陽的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柳鋋墓志》:七代祖、隋楊州刺史諱僧習至曾祖王父,、皇徐州長史諱子夏,,五世兆于少陵原;王父,、皇蘇州常熟縣丞諱從心卜適于茲,,烈考、皇荊府倉曹參軍諱固安宅于其右,�,?芍谠易逅鶎俚奈骶炝曇恢В睔w后除了柳僧習(為柳宗元八世祖)一代葬于洛陽之外,,其妻及后嗣徙居長安,,歷五世至柳子夏,皆葬于長安少陵原,。長安城南少陵原(鳳棲原)為柳宗元家族墓葬地,。
柳宗元在《故宏農令柳府君墳前石表辭》中寫道:“少陵原柳氏之大墓……由新墓而南若干步,曰高祖王父蘭州府君諱某字某之墓,。又東若干步,,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諱某之墓。西若干步,,曰祖王父司議郎府君諱某之墓,。咸異兆而相望。昭穆之有位序,,壤樹之有豐殺,,皆如律令,。”
應該說自柳宗元八世祖柳僧習以降,,至柳子夏(柳從俗父),,作為士族門第、顯宦大家,,長期居住在政治中心長安,,死后皆葬于長安城南。唐顯慶二年(657年),,改洛陽為東都,,唐高宗頻繁往來于兩京之間,,并長期在洛陽停留,,王朝的政治中心東移至洛陽。到了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遷都洛陽,。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不少士族大姓遷至河南,。大約在同一時期,,河東柳氏家族柳子夏后裔柳從心、柳從俗從長安東遷河南,,其中柳從心遷居洛陽,,死后葬于新安,而柳從俗遷居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郡河內縣,,死后葬于河陽,。
柳子夏后裔從長安東遷或許與唐初的政治生態(tài)變化有關。柳宗元先祖自柳僧習一代北歸后,,家族顯宦輩出,,有多人官至宰相,“自慶以下四世為相封侯”,。唐高宗時,,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為中書令(宰相),且因王皇后為外甥女,,貴為外戚,,一時家族光耀,風光無兩,。唐永徽五年(654年),,唐高祖恩寵武則天,王皇后失寵,。唐永徽六年(655年),,王皇后因行厭勝之術被廢,,柳奭被貶官,后遭許敬宗,、李林甫構陷被處死,,家產抄沒,家人流放,。柳奭之死雖未直接波及柳子夏支系,,但受此影響,柳氏家族開始衰敗,,不復昔日貴為皇親國戚的榮耀,。柳宗元高祖柳子夏官止于徐州長史;曾祖柳從俗,,景城郡清池縣令致仕,;曾伯祖柳從心,常熟縣丞,;祖柳察躬,,湖州德清令,其他兄弟四人皆官職低微,;父柳鎮(zhèn)最高擔任殿中侍御史,,都是品階較低的官員。
三
柳宗元的先祖與河內郡頗有淵源,。其五世祖柳楷,,兄弟六人,其中,,柳燮曾任河內椽,,而柳亨在隋末曾任王屋令。從柳從俗的生卒年代推斷,,其子柳察躬,、其孫柳鎮(zhèn)應該出生于河內并長期在河內生活。柳從俗死后8年,,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戰(zhàn)亂之初,,安祿山叛軍兵鋒直指洛陽,,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隨時可能落入叛軍之手。為躲避戰(zhàn)亂,,柳鎮(zhèn)扶老攜幼,,載著家藏書籍隱居于王屋山中,悄悄地尋找食物,其間為眾子侄授課,,“以忘其憂”,,此后乘戰(zhàn)亂間隙離開了王屋山舉家南遷。柳宗元在為其父所作《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中記述了家族這段苦難的經歷:“天寶末,,經術高第,。遇亂,奉德清君夫人載家書隱王屋山,。間行以求食,,深處以修業(yè),作《避暑賦》,。合群從弟子侄,,講《春秋左氏》《易王氏》,衎衎無倦,,以忘其憂,。”《新唐書·柳宗元傳》載:“(宗元)父鎮(zhèn),,天寶末遇亂,,奉母引王屋山,常間行求養(yǎng),,后徙于吳�,!�
柳鎮(zhèn)選擇扶老攜幼避亂王屋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居住地河內縣距離王屋山不遠,僅需一天路程即可抵達,。王屋山山高林密,,“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從山中穿過,是溝通河內與關中的一條重要通道,。戰(zhàn)亂時居于山中,,向西可進入晉南,過風陵渡抵達長安,,向東可返回河內縣居所,,進退有據。此外,,唐代,,王屋山作為東都洛陽的后花園,風景秀美,,道教鼎盛,,譽為“道教第一洞天”,不少詩人、達官顯貴在山中修建別墅,。如著名詩人,、武則天時期官拜宰相的李嶠在王屋山側構筑有私家園林,縣志稱“李嶠園”,。蕭俛“為唐穆宗相,,移病歸老,治墅濟源城西,,自放山野,,優(yōu)游窮年”,是為蕭俛別墅,;邊塞詩人岑參,,“早年家王屋,五別青蘿春”,,曾在王屋山結廬隱居,,名為“青蘿齋”。柳氏家族在王屋山中或有別墅,,也未可知,。
柳鎮(zhèn)在戰(zhàn)亂間隙離開王屋山,舉家南遷,,投奔在南方做官的父親柳察躬,。安史之亂后,柳氏家族遷回長安,,柳鎮(zhèn)曾任長安主薄,,累遷殿中侍御史,卒于長安家宅,,死后葬于長安萬年縣祖塋,。隨著時間的流逝,柳從俗,、柳察躬,、柳鎮(zhèn)三代在河內生活的記憶漸漸被后人淡忘。
柳宗元曾祖柳從俗的墓志,,不僅可以豐富河東柳氏在唐代遷徙的路線,,也可以表明河內縣為柳宗元的祖輩、父輩的居住地,,是其籍貫所在地,。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關于其籍貫,他在《送獨孤申叔序》一文中自言:“河東,古吾土也,�,!薄杜f唐書·柳宗元傳》也說他是河東人�,!缎绿茣ち谠獋鳌穭t言:“其先蓋河東人,。”這里的河東指的是秦漢以來的河東郡(今山西省西南部),。秦置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省夏縣禹王村),轄境相當今山西沁水以西,、霍縣以南地區(qū),,漢因之。具體是河東郡那個縣,,在史書,、柳宗元的文集、好友劉禹錫文章中都明確稱其為“河東解人”,。
一
唐人尚郡望(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如與柳宗元同時期的韓愈,因郡望昌黎,,自稱韓昌黎,,其實他是河陽(今河南孟州)人。柳氏與裴氏,、薛氏為河東望族,,柳氏以河東為郡望,稱河東柳氏,。根據眾多出土的唐代河東柳氏墓志,,河東為柳氏的郡望,而非籍貫,。柳宗元自己以及史書中稱“河東人”,,其實說的是郡望,綜合考察柳宗元一生的足跡,,他從未留下回到河東的文章或詩篇,,也應該從未回過河東解縣(今屬山西運城)。當然,,如果上溯至柳氏的先祖,,的確曾生活在河東,故河東既是柳宗元的郡望,,也是其祖居地,。
唐大歷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長安,時其父柳鎮(zhèn)任長安主薄,。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次年歸葬長安萬年縣祖塋,。因此柳宗元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均為長安,,這一點毫無異議。
籍貫是一個人祖輩,、父輩的居住地,。柳宗元曾祖柳從俗、祖父柳察躬,、父柳鎮(zhèn),,特別是其曾祖、祖父的居住地,,一直以來因缺乏文獻記載,,莫知其詳。直到柳從俗墓志的出現(xiàn),,結合其他河東柳氏家族的墓志,,讓我們對柳宗元祖輩遷徙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柳宗元曾祖,,文獻記載為柳從裕,。2012年,河南孟州出土了柳從俗的墓志,,志蓋題“大唐故柳府君墓志銘”,,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錯誤,按墓志其曾祖應為柳從俗,。該墓志拓片收錄于毛陽光編《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據墓志,墓主柳從俗,,“河東解人也”,,曾祖柳旦,祖父柳楷,,父柳子夏。其生于唐咸亨元年(670年),,“天寶七載二月十日怛化于河內郡河內縣之里第,,春秋七十九”。其以門蔭宿衛(wèi)殿省,,歷官相州鄴縣尉,、并州太原縣尉,、太原府祁縣尉、洺州洺水縣令,,以景城郡清池縣令致仕,,授散朝大夫,從五品下,。柳從俗一生輾轉多地,,歷官都是基層官員,河內郡并非其仕宦之地,,他終老于河內縣(今河南沁陽)私宅,,并于唐天寶七年(748年)與夫人長孫氏“合葬于河南府河陽縣湨梁鄉(xiāng)之原,侍先塋”,,可以說明其已經舉家定居河內,,而“侍先塋”,似乎表明在河陽還有柳氏先人的墓葬,。唐顯慶二年(657年)十二月九日,,“廢谷州,以福昌,、新安,、澠池、永寧四縣,,并懷州之河陽,、濟源、溫縣,、王屋,、鄭州汜水,并隸洛州”,,原隸屬懷州的河陽改隸洛陽,。柳從俗死后葬于河陽,這里南面大河,,遙望東都,,雖非洛陽北邙,也不失為風水寶地,。
二
柳氏自秦末定居河東解縣后,,子孫繁衍,成河東望族之一,。西晉滅亡后,,河東柳氏一部分留守河東,一部分向南遷徙,,并且分為兩路:柳恭一支遷于汝,、穎(今河南臨汝和安徽阜陽),,為西眷;另外一支由柳卓率領徙居襄陽(今湖北襄陽),,為東眷,,但均以河東為郡望,自稱“河東柳氏”,。
隋朝建立后,,東眷、西眷及其他柳氏支系后裔紛紛北歸,,許多重要人物在隋朝政權中任職,,一直到唐朝。據出土于洛陽的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柳鋋墓志》:七代祖,、隋楊州刺史諱僧習至曾祖王父,、皇徐州長史諱子夏,五世兆于少陵原,;王父,、皇蘇州常熟縣丞諱從心卜適于茲,烈考,、皇荊府倉曹參軍諱固安宅于其右,。可知柳宗元家族所屬的西眷柳僧習一支,,北歸后除了柳僧習(為柳宗元八世祖)一代葬于洛陽之外,,其妻及后嗣徙居長安,歷五世至柳子夏,,皆葬于長安少陵原,。長安城南少陵原(鳳棲原)為柳宗元家族墓葬地。
柳宗元在《故宏農令柳府君墳前石表辭》中寫道:“少陵原柳氏之大墓……由新墓而南若干步,,曰高祖王父蘭州府君諱某字某之墓,。又東若干步,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諱某之墓,。西若干步,,曰祖王父司議郎府君諱某之墓。咸異兆而相望,。昭穆之有位序,,壤樹之有豐殺,皆如律令,�,!�
應該說自柳宗元八世祖柳僧習以降,至柳子夏(柳從俗父),,作為士族門第,、顯宦大家,長期居住在政治中心長安,,死后皆葬于長安城南,。唐顯慶二年(657年),改洛陽為東都,,唐高宗頻繁往來于兩京之間,,并長期在洛陽停留,王朝的政治中心東移至洛陽,。到了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遷都洛陽。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不少士族大姓遷至河南,。大約在同一時期,河東柳氏家族柳子夏后裔柳從心,、柳從俗從長安東遷河南,,其中柳從心遷居洛陽,死后葬于新安,,而柳從俗遷居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郡河內縣,,死后葬于河陽。
柳子夏后裔從長安東遷或許與唐初的政治生態(tài)變化有關,。柳宗元先祖自柳僧習一代北歸后,,家族顯宦輩出,有多人官至宰相,,“自慶以下四世為相封侯”,。唐高宗時,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為中書令(宰相),,且因王皇后為外甥女,,貴為外戚,一時家族光耀,,風光無兩,。唐永徽五年(654年),唐高祖恩寵武則天,,王皇后失寵,。唐永徽六年(655年),王皇后因行厭勝之術被廢,,柳奭被貶官,,后遭許敬宗、李林甫構陷被處死,,家產抄沒,,家人流放,。柳奭之死雖未直接波及柳子夏支系,但受此影響,,柳氏家族開始衰敗,,不復昔日貴為皇親國戚的榮耀。柳宗元高祖柳子夏官止于徐州長史,;曾祖柳從俗,,景城郡清池縣令致仕;曾伯祖柳從心,,常熟縣丞,;祖柳察躬,湖州德清令,,其他兄弟四人皆官職低微,;父柳鎮(zhèn)最高擔任殿中侍御史,都是品階較低的官員,。
三
柳宗元的先祖與河內郡頗有淵源,。其五世祖柳楷,兄弟六人,,其中,,柳燮曾任河內椽,而柳亨在隋末曾任王屋令,。從柳從俗的生卒年代推斷,,其子柳察躬、其孫柳鎮(zhèn)應該出生于河內并長期在河內生活,。柳從俗死后8年,,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戰(zhàn)亂之初,,安祿山叛軍兵鋒直指洛陽,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隨時可能落入叛軍之手,。為躲避戰(zhàn)亂,,柳鎮(zhèn)扶老攜幼,載著家藏書籍隱居于王屋山中,,悄悄地尋找食物,,其間為眾子侄授課,“以忘其憂”,,此后乘戰(zhàn)亂間隙離開了王屋山舉家南遷,。柳宗元在為其父所作《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中記述了家族這段苦難的經歷:“天寶末,經術高第。遇亂,,奉德清君夫人載家書隱王屋山,。間行以求食,深處以修業(yè),,作《避暑賦》,。合群從弟子侄,講《春秋左氏》《易王氏》,,衎衎無倦,以忘其憂,�,!薄缎绿茣ち谠獋鳌份d:“(宗元)父鎮(zhèn),天寶末遇亂,,奉母引王屋山,,常間行求養(yǎng),后徙于吳,�,!�
柳鎮(zhèn)選擇扶老攜幼避亂王屋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居住地河內縣距離王屋山不遠,,僅需一天路程即可抵達,。王屋山山高林密,“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從山中穿過,,是溝通河內與關中的一條重要通道,。戰(zhàn)亂時居于山中,向西可進入晉南,,過風陵渡抵達長安,,向東可返回河內縣居所,進退有據,。此外,,唐代,王屋山作為東都洛陽的后花園,,風景秀美,,道教鼎盛,譽為“道教第一洞天”,,不少詩人,、達官顯貴在山中修建別墅。如著名詩人,、武則天時期官拜宰相的李嶠在王屋山側構筑有私家園林,,縣志稱“李嶠園”。蕭俛“為唐穆宗相,移病歸老,,治墅濟源城西,,自放山野,優(yōu)游窮年”,,是為蕭俛別墅,;邊塞詩人岑參,“早年家王屋,,五別青蘿春”,,曾在王屋山結廬隱居,名為“青蘿齋”,。柳氏家族在王屋山中或有別墅,,也未可知。
柳鎮(zhèn)在戰(zhàn)亂間隙離開王屋山,,舉家南遷,,投奔在南方做官的父親柳察躬。安史之亂后,,柳氏家族遷回長安,,柳鎮(zhèn)曾任長安主薄,累遷殿中侍御史,,卒于長安家宅,,死后葬于長安萬年縣祖塋。隨著時間的流逝,,柳從俗,、柳察躬、柳鎮(zhèn)三代在河內生活的記憶漸漸被后人淡忘,。
柳宗元曾祖柳從俗的墓志,,不僅可以豐富河東柳氏在唐代遷徙的路線,也可以表明河內縣為柳宗元的祖輩,、父輩的居住地,,是其籍貫所在地。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